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科学家的随笔

随笔美文2021-04-05104举报/反馈

  科学家的随笔【第一篇】:科学谎言

  就在我们刚刚开始学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准备好把我们甩给学校。毕竟,谁有时间给你解答那些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问题呢?让专家来应付孩子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好奇心吧。老师处理这些问题比家长来得更得心应手,不是吗?

  这种想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错。但老师也是人,是人就有不经佐证到处瞎传一些流言蜚语的臭毛病。就像打乒乓球一样,别人对他胡说,然后他再对你胡说。比如:

  钻石来自炭块

  忽悠:谁都知道,如果你想要一枚钻石的话,你可以选择:第一,到当地的珠宝店花钱买一个;第二,买上一块厚厚的炭块,深深地埋到你家后院里,然后等上1万年左右再把它挖出来,这样你就拥有了一大颗亮闪闪的钻石。为什么呢?因为钻石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就是炭和高压。

  事实:尽管科学家目前还不能绝对肯定地告诉你形成钻石的主要原料是什么,但在一件事情上他们都表示同意:几乎可以确定,形成钻石的主要原料不是炭块。

  所有组成钻石的基础元素都是碳,而不是炭块。当然了,我们都知道炭块里包含了一堆的碳。但情况是这样的:科学家仔细检查了现在发现的大部分钻石,发现其中的碳元素十分古老。有多古老?其形成时间早于地球上的所有陆生植物。那么,你猜猜地球上炭块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你猜对了——植物。

  那为什么我们都被这么广泛地教导钻石来自炭块呢?有可能是因为真实的解释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太枯燥了。关于钻石的形成方式,最流行的说法是:它们最初被深深地埋在地幔之中,由那些富含碳元素的石块受到超长期的高温、高压后形成,最后它们因一场火山爆发,被运输到了地表。有这样一个故事作背景,那些年老师向我们误传形成钻石的原料是什么也就不足为奇了。

  狗狗无法出汗或者它们通过舌头散热

  忽悠:狗狗不停地喘气是因为它们无法流汗。这听起来怪怪的,不是吗?出于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原因,大自然觉得不给这些人类最好的朋友一个汗腺,让它们每次要凉快的时候不得不翻天覆地地把自己搞得气喘吁吁这事挺合适。另外,你可能还听说过狗狗不流汗,只通过舌头散热。

  事实:在你看来,狗狗的这种散热方式,其典型表现就是“流口水”。当然,这倒也没错,狗狗大口大口地喘气能够帮助它们在体温过高的时候散热,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的舌头就是一个巨大的汗腺。不是的哦,大夏天你讨厌的那些狗狗蹭到你脚踝上的液体,就是它们的口水。有时如果你看见一条狗狗的鼻子湿湿的,有一半的可能性上面是它的汗水,还有一半的可能性上面是马桶里的水。事实证明,在狗狗鼻子上和脚掌上最容易观察到它们的汗水,因为对于大多数狗狗而言,这是仅有的两处没被毛覆盖的地方。

  但是,别信我们的一面之词……咱们来看看科学怎么解释。老早以前——一直追溯到1835年,在所有人都闲得没事干之后、在人们能够完善自己人性里那些基本的同情心之前,一些疯狂的科学家决定把狗狗的毛给剃光了,然后把它们绑到实验台上,下面垫上隔热垫。为了取得更好的测量数据,还给它们注射肾上腺素,以观察它们流不流汗。研究结果显示,隔热垫和恐慌剂使得狗狗们全身上下汗流不止。诚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发现能让19世纪的那些科学家们在地狱里找到一丝丝安慰。

  如果狗狗全身上下布满了汗腺,那怎么会有那些狗狗无法流汗的传言呢?这有可能是因为狗狗流汗和人流汗两者的原因不一样吧。只有它们鼻子和脚掌上的汗腺才是用来帮助其散热的,剩余的那些主要是用来保持它们身上那股独有的腥臭味儿的。

  既然现在我们提到了动物界被长期误解的事,那么,还有——

  蝙蝠是瞎子

  忽悠:有句尽人皆知的老话叫“有眼无珠”,直译是“像蝙蝠一样瞎”。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但至少还是有些事实依据的。毕竟,作为夜行动物,蝙蝠真的对自然母亲恩赐的眼睛没多大需求。相对而言,它们更倾心于依靠自己回声定位的能力以及对共振的知觉。

  事实:蝙蝠眼球的功能和它们不起眼的模样完全不成正比。来自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的梅林·塔特尔声称:“根本就没有瞎眼蝙蝠这回事。蝙蝠的视力是极好的。”没错,你刚刚读到的都是真的——除了蝙蝠偶尔遭遇一些悲剧以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瞎眼蝙蝠这一说。

  蝙蝠的视网膜不仅有足够的视杆细胞(夜视的先决条件),还有两种类型的视锥细胞:一种是普通的视锥细胞,帮助它们适应日光条件;一种是紫外光敏视锥细胞,这让它们看起来更像是恐怖的捕食者。蝙蝠分两种——果蝠(那种以花朵和水果为食的蝙蝠)和微蝠(那种形体微小但又能让你不寒而栗的蝙蝠)。这两种蝙蝠当中,只有一种使用了回声定位,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的蝙蝠完全依赖其声呐系统的观点也就不再站得住脚了。当猎物不是“在黑暗中翩翩起舞”而是“一动不动地挂在树枝上”的种类时,声呐就没法大显神通了。所以,对那些以果实或花蜜为食的蝙蝠而言,紫外线视觉就是其突变的超能力,因为许多花朵都反射紫外线光。

  科学家的随笔【第二篇】:科学家为什么要“人模狗样儿

  对于一些野生动物研究者来说,天天都是万圣节。他们装扮成各种野生动物的模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当然不是自娱自乐或者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想获得动物们的好感。

  伪装不是穿上夸张的动物服装那么简单。

  真正的伪装,不仅外观可以迷惑对方,连气味、习性和行动方式也会被动物视为同类。伪装成动物的至高境界是掩盖人类属性。

  人类最容易在动物面前露馅的是气味。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研究与保护中心的饲养员,会在身上喷洒臭烘烘的熊猫粪便和尿液,用以掩盖人的气味。当饲养员和熊猫“臭味相投”,那些呆萌的熊猫幼崽就会感到毫无压力,也不会害怕这些“大熊猫”的“嘘寒问暖”了。

  仅仅盖住气味还是不够的。美国动物学家布莱迪·巴尔曾经伪装成鳄鱼,深入坦桑尼亚河岸的泥巴洞穴,想接近一群尼罗鳄。他穿戴的鳄鱼头套由玻璃纤维材料制成,身体部分是一个铝制防护框。

  正当他觉得万无一失时,却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不是模仿鳄鱼缓慢爬行而是快速移动了一下。一只大鳄鱼察觉出异样,猛地转过身来,把头凑到巴尔跟前,直盯着眼前这个“同类”。

  如果既想打入动物群体内部,又不想被凶险的它们灭掉,动物之间的排斥感是天然的自我保护利器。哈佛大学一名博士生想要查清楚,是否所有的河马粪便都会引起鱼类的死亡。但问题是,采集水样要冒着被一头或几头4吨重的庞然大物压扁的危险。于是他定制了一艘遥控小船,用仿制的尼罗鳄鱼头做了巧妙的伪装,船里满载着测量水质用的传感器和声呐装置。

  河马和鳄鱼一直以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这个伪装奏效了:小船成功穿越了被几只河马占据着的溪流。

  利用“易容”的招数接近动物,并不是要伤害它们,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与人类共生的物种。动物不会告诉人类,它到底需要什么。所以,人类要主动倾听它们的心声。

  巴尔做“鳄鱼卧底”是为了研究尼罗鳄的习性。在动物学界,他是目前唯一研究过全部23种野生鳄鱼的人。几年前,他成功混入层层叠叠的尼罗鳄中间,甚至在鳄鱼尾巴上系上记录器,以便采集鳄鱼的体温数据。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的国际鹤类基金会,员工们打扮成“幽灵”,却并不是为万圣节做准备。他们把自己隐蔽在白色伪装服里,袖口还伸出长长的锥形鸟喙。这是仿生制作的布偶,但看上去和真的并无二致。嗷嗷待哺的美洲鹤幼崽从人工鸟喙里叼走草蜢,就像从母亲口中分享美食一样。

  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员工们试图扮演成熟美洲鹤的角色,谆谆教导年幼的小鹤如何捕捉草蜢,以适应残酷的野外生活。20世纪40年代,美洲鹤遭到大规模猎杀,栖息地丧失殆尽,野生美洲鹤的数量仅有20只。现在,野生美洲鹤已超过400只,这归功于各国的猎杀禁令和栖息地保护政策——当然,带着人类体温的布偶同样功不可没。

  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在安逸中逐渐丧失了对捕食者的警惕,有的科学家决定使使坏,让它们意识到危险是无处不在的。乔治·伯格是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的野生动物学家。有一次,他穿着驯鹿服装,装作不经意地将狼的粪便丢在这些大型哺乳动物旁边。令人担忧的是,那些生活在黄石公园里的驯鹿还是很悠然,丢失了一闻到狼的气味就迅速跑开的本能。

  狼在几近灭绝后又重新回到了它们的领地,但驯鹿对危险的逼近毫不知情。不过,后来的研究显示,驯鹿们很快恢复了警觉——如若不然,它们将会成为狼群的晚餐。

  在不少人看来,伪装动物真是个糟糕的工作,形象尽毁,还一身恶臭。但有的科学家乐此不疲,他们享受的不是“动物秀”的千奇百怪,而是真正走进动物们的世界。”

  科学家的随笔【第三篇】:女科学家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提到过一位女科学家,她在德国工作,是研究放射性衰变的先锋。由于当时德国科学界普遍歧视女性,她被迫在物理大楼外一间木匠房里做实验。但就是在这里,她成为了弄懂原子核裂变的第一人。

  木匠房本该是制造椅子的地方,却在这里诞生了核裂变,这既让人激动,又让人心酸。

  这位女科学家名叫丽丝·迈特纳。她的真实处境比吴健雄提到的还要糟,她不仅被安排在木匠房里工作,而且还不能随意进入物理大楼,甚至连大楼内的厕所都不允许使用,因此,每次内急她都要一溜小跑到附近的餐馆解决。

  在如此恶劣的处境中,1918年,迈特纳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将之命名为“镤”。她确立了核裂变的概念,但却一直拒绝参与研制核武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迈特纳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时,已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了。细心的吴健雄很快发现,这位老人有个不良习惯——不洗澡。

  在哥大,洗澡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所以她的这个习惯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因此吴健雄不得不小心地提醒她,她是否想去洗个澡?她歪着头,调皮地说:“不,她已经‘练’出来了。”因为在她的木匠房里是没有洗澡间的。她的话让吴健雄终生难忘,每次提起都会难过。

  丽丝·迈特纳终身未嫁,1968年以90岁高龄去世。

  科学家的随笔【第四篇】:科学家在美港随笔

  “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这里面只是对真的好奇与对美的欣赏。这便是陈之藩对科学与诗的感悟。 他的散文,尤其是后期出版的四本:《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思与花开》,亦当作如是观。我们从他的文章里知道他爱诗,却遗憾自己不会作诗。他表达自己的工具有二,一是数学,一是散文。他所写超过一百篇的科学论文,我绝大多数不可能理解,但时常看见他对着方程式写成的文章赞叹:“这结果真是太美了。”《万古云霄(精)》便编选了他的许多经典散文,一起来欣赏吧!

  在华语世界,科学家写散文已臻化境的非陈之藩 莫属。他是几十年来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万古云霄 (精)》收录陈之藩经典散文《念胡适》、《爱因斯坦 的散步及其他》等41篇。让读者一窥科学与人文互动 的火花。陈之藩的散文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我们在 陈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推出这部《万古云霄》,以 此来怀念这位散文大家。 二00三年的秋天,我由波士顿回到香港的中文大 学。

  在工程大楼的办公室有一堆信放在桌上,是我在波士 顿期 间人家寄到香港的。其中一封信封很大,从北京寄来 ,且 用IYPS快邮。拆开看时,原来是李政道教授七月十三 日写 的,上款是我的名字“之藩先生”,而下款是李教授 亲自签名。

  在长达三页的简体字的打字信中,第一页上顶端是哥 伦比 亚大学物理系的英文地址信封 内除三页信纸之外,还附有整三百页的一份打字书, 用的 却是繁体字。封面上的标题是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 论解 谜”,里面是杨李争端之李方面的解释与说明。

  我与李教授好像只握过一次手。那是在上世纪九 十年 代我听完了众星在新竹清华大学的演讲之后,李教授 从台 上走下来,第一个遇到的就是我。他与我很亲切地握 手, 既无人介绍,我想他也不知我姓什名谁。我当然知道 他, 而且知道他的近况:在美东,可能就是在波士顿,他 刚讲 过《易经》。我当时便轻声问他:“李教授,讲讲《 易经》 好吗?”我本想立即问他太极图那两个互抱的鱼算是 什么 对称的,但我就要说出而尚未说出时,他答以“那是 随便 谈啦”之类的话,随即走过去与别人寒暄。

  我在中文大学拆信之余,同时在想,我与李教授 只有 过这么一次短暂握手,他怎么会知道我在中文大学呢 ?也 许是在那次去波士顿前我写过几篇论杨李之争的文章 ,他 在《明报》或《明报月刊》中见到作者的简短介绍罢 。

  我只是为了好奇,立时翻到那本大书上我认为最 关键 的章节。在页四十五,李政道说: 一九五五年初,有一天杨振宁到纽约来看我。我 告诉他我看到了他和密尔斯的文章。我认为他们这篇 文章《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的出发点完 全错误。同位旋既然不守恒,所以同位旋规范也是绝 对能变的。我也告诉杨振宁,我正在做“质子数守恒 和质子数规范不变性”的分析。

  我对我自己的想法充满了自信。不过,我以为杨 振宁绝对不会同意我的观点。开始杨振宁是反对,可 是经过激烈辩论后,很出我意外,

  杨振宁居然完全同 意我的观点。同时他也很想知道,我对质子数规范场 的理论分析的进展。我告诉他,我有一个结果,质子 数规范场,和它的推广——重子数规范场,可能产生 很像引力场这样一个新的作用,可是又有区别。我正 在计算和分析。杨振宁要求和我合作,愿意帮助我一 起研究。我接受了他的要求。一九五五年,我们合写 了一篇否定杨和密尔斯《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 变性》出发点的文章,在《物理评论》上发表: T.D.Lee and C.N.Yang:Conservation of Heavy Particles and Generalized Gauge。

  Transformations.Phys. Rev.98.1501.1955…. 既然杨和密尔斯一九五四年《同位旋守恒和同位 旋规范不变性》的出发点是完全错误的,那为什么“ 杨一 密尔斯规范场”会成为当代物理极重要的贡献呢?这 个问题的回答是,虽然杨和密尔斯一九五四年的文章 出发点是不对的,可是他们由此而写出了“杨一密尔 斯规范场”方程式。这方程式不能用在同位旋上;但 二十年后。略加推广用在夸克间的色动力学作用上是 完全准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杨 和密尔斯规范场的文章并不受物理界重视的原因。

  我看到这里时,自然想起杨振宁教授来。大约是 一九八二到一九八四年,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杨教授 在中 文大学开讲了好几次有关现代物理的讲座,我每次必听。

  那时我正在发展中大电子系、建立博士制度等,有些 会议 必须去开;但如会议与杨教授的讲座时间有冲突时, 也是 不去开会,而去听讲,风雨无阻,早到迟退。就在此 决心 下,竟也有一天未能去听讲。杨教授讲起规范场论, 讲他 那孤独的奋战精神,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的历史, 台下 无论学生或教授很少不动容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几 战几 败的情况:据他说出的,是因推导那个方程式时,在 计算 过程中是越算越大;算不下去,还不休工吗?可是在 最后 那一次,在发现越算越大以后,还是坚持往下算,结 果竟然成功了。

  科学家的随笔【第五篇】:到底是谁

  科学家们在天堂相遇。

  上帝禁止他们再研究科学,无聊的科学家们只好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伽利略开始先抓人。他数到100后睁开眼睛,只见伏特趴在不远处。

  伽利略走过去说:“伏特,我抓住你了。”伏特说:“不,你没有抓到我。”伽利略说:“你不是伏特吗?”伏特说:“我是伏特啊,但你看我身下是谁?”伽利略低头看了看伏特身下,居然是安培!伏特说:“我身下是安培,我俩就是伏特/安培,所以你抓住的不是我,你抓住的是欧姆!”伽利略反应迅速,于是改口喊道:“欧姆,我抓住你了!”

  说时迟那时快,伏特和安培同时跃起身来,但是仍然紧紧抱在一起。伽利略大惑。他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们不再是欧姆,而是伏特×安培,变成瓦特了。”伽利略觉得有道理,于是喊道:“那我终于抓到你了,瓦特!”

  这时候,安培慢慢悠悠地说:“你看,我俩这样抱着已经有好几秒了,所以,我们不再是瓦特,而是瓦特×秒,我们现在是焦耳啦!你抓住的是焦耳!”

  伽利略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默默地转过身。这时,他看到牛顿站在不远处,伽利略于是跑过去说:“牛顿,我抓住你了。”牛顿说:“不,你没有抓到我。”伽利略说:“难道你不是牛顿?”牛顿说:“我是牛顿,但你看我脚下是什么?”

  伽利略低头看到牛顿站在一块长宽都是一米的正方形的地板砖上,不解。牛顿说:“我脚下这是一平方米的方块,我站在上面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住的不是牛顿,你抓住的是帕斯卡。”

  伽利略备受挫折,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于是飞起一脚,踹在牛顿身上,把牛顿踹出了那块一平方米的地板砖,吼道:“你还敢说你是帕斯卡?”

  牛顿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说:“不,我已经不是帕斯卡了,你刚刚让我移动了一米的距离,所以,我现在也是焦耳了,所以你抓住的是焦耳!”

  焦耳站在伽利略背后冷笑。

  伽利略彻底崩溃了!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