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诗成为很有“流量”的事
一起来听,乡愁的声音。今年的中秋节,央视新闻联播主播康辉、宝晓峰、郑丽分别连麦了外卖小哥高治晓、乌鲁木齐消防救援支队队长艾迪哈木·马合木提和《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彭敏,一起用诗歌遥寄相思。(9月21日央视网) 一首诗,一阙词,千古文化大观,万世传统精粹。它比月饼更有味道,它比狂欢更可传承,大概是所有节日里,最磨灭不去的文脉之足印。所以,最美好的生活,叫“诗意栖居”;而最文化的综艺,叫“诗词大会”。 选择一个美好的节日,朗读一首美好的诗词。主播与素人的互动,虽然有点“尬”、也未必专业,却反而有着尘俗满满的烟火气。与新闻联播主播一起读诗的,有外卖小哥高治晓,他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仍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还接过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的快递单;还有因为“花式”宣传消防知识而走红的乌鲁木齐消防救援支队队长……硬核的诗词,多元的朗诵,加上柴米油盐的生活背景,让人遥想起千百年前的风韵与美好。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安静阅读往往遥不可及,读诗似乎更是古典而奢侈的事。不过,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螺旋上升,诗性始终是人性中最为激情奔涌的部分。不是诗人,也不是文学爱好者,但听听好诗,便也能感受到其间的勃发生命。说到底,大概还是因为汉字不仅形声、会意,且每个字都是有光泽、色彩、形态、质感、音韵、格律的。当“诗歌已死”的论调跨世纪般碾压大众耳膜之时,谁曾想过,千百年前的诗词依然会在今时今日焕发出漫天风华。前阵子,快手APP在站内发起了“快来读诗”话题,邀请用户录制自己的读诗视频参与到读诗挑战中。话题上线一周内,活动播放量便已超过1亿。读诗,成了忙碌生活中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诗有浩然气,词有千秋心。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没有摇滚乐的年代,诗词其实就是他们最原始的“摇滚”。文艺爱少年,少年多伤春。上世纪的中国文学当代史上,也曾有那么一批诗人,以生命写诗、为灵魂歌唱,以梦为马,仗剑天涯。不像此后的此后,用汪国真的话说,台下观众都走得差不多了,台上的诗人还在装腔作势表演。信念稀缺,则诗人没落;理想贬值,则物欲横流。诗词歌赋,固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是在成风化雨的“功效”上,几乎没有别的什么可以与之媲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新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为什么要删除外国假故事、增加中华古诗词。 浩如烟海的诗词里,节日成为其时间线索。传统佳节,读读古诗,希望能成为见贤思齐的风尚,这样的“流量”创意,才是文化之幸、生活之幸。(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