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富豪奇案》读后感100字
《非洲富豪奇案》是一本由【加拿大】格兰特·艾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洲富豪奇案》读后感(一):为什么骗子的故事这样吸引人? 据说这本《非洲富豪奇案》在19世纪末期开了一派新风,此后多有追其犯罪故事套路者(参观「名家导读」,页2-3)。也可见这小说原创性之一斑了。 译者的文笔很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致和严谨,更令这个犯罪故事丝丝入扣,细思之下愈觉有趣。忽然想到康德(Immanuel Kant)曾经说过的那一点:人类越文明也就越像演员。大约这骗子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如那部经典电影猫鼠游戏)在于骗子们都是很好的演员,他/她们很高明,智商也高,情商也高。 《非洲富豪奇案》读后感(二):被盗贼纠缠不放的富翁 虽然是短篇连作,但是看点缺缺,故事中的诡计,在今天看来都不新奇,无非就是身份交换、身份伪装、移花接木等这些个老一套的玩意儿,作者在故事中塑造了一个一直被怪盗纠缠的富翁形象,富翁属于那种唯图是利者,不管是什么赚钱的机会,都不肯放弃,怪盗正是利用了富翁的这一点,巧妙地放出诱饵对其进行诈骗,以至于富翁最后风声鹤唳,无论看到是谁,都像是怪盗,闹出了不少笑话,作者的想法不得不说还是不错的,但是呈现出来的故事读起来却并不那么有趣,甚至有几篇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怪盗能吸引自己心爱的女人,是因为他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是因为他有一颗劫富济贫的心,而富翁,就算对美人心心念念,也不会得到对方的垂青,因为富翁的眼中没有人情,故事最后的结局不尽如人意,怪盗竟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属实让人觉得可惜。 《非洲富豪奇案》读后感(三):被盗贼纠缠不放的富翁 那么,接下来本人就来说一说让自己感触比较深刻的故事中的几个案子吧,富翁被欺骗第一案,讲白了就是怪盗伪装成了另一个人,而且让富翁相信了自己,差不多就这么简单;还有就是钻石一案,怪盗伪装成了一个人,表示自己手中有低价钻石,正好富翁的女婿之妻,手中也有同样的钻石,他们清楚这些钻石是价值不菲的,但是富翁怕是假货,中间斡旋了一番,检查了一下,钻石是真的,所以富翁就出比钻石价格要低很多的价格,买下了钻石,结果,事后女婿的妻子才发现,这钻石压根就是怪盗从自己手上偷走又卖给自己的;还有一个案件,就是怪盗伪装成了某知名人物,从富翁的手上骗走了很多钱,然后富翁指控那个知名人物,那个知名人物被警察抓去,气得要死,最后知名人物终于在警察那儿澄清了自己无罪,他反过来指控富翁,富翁又被迫赔了很多钱。 《非洲富豪奇案》读后感(四):前几个故事有趣,但后续越来越没劲。 首先,要对上海文艺出版社表示肯定和支持,一次性出10本,定价才35元,还仅仅只是第一辑,这套书出多少我就收多少。 而且,这系列的导读我觉得做得很好,反正比我这拙劣得发表个人看法强不知道多少倍,出版社起码是在用心出书,而不是某女神探系列翻译校对就不用心。 格兰特·艾伦,我想恐怕国内没人听说过这个作者,也是第一次出版他的书。 此书首次出版于1897年,老古董了,这本书就是那种早期的冒险小说。 作者:格兰特·艾伦 《非洲富豪奇案》说实话,不看内容简介,这个书名我一开始以为是哪个非洲富翁死了,调查富豪之死的这种题材,但实际上写的是一位非洲富豪反复受到同一个骗子诈骗的经历。 你甚至可以当成是“猫和老鼠”的那种故事,双方对决,猫当然就是富豪,老鼠就是骗子“克莱上校”,在动画中汤姆不就一直吃瘪吗,也符合此书的内容。 这本书,类似于阿加莎的《四魔头》,说说是长篇,但实际上则是一堆短篇故事,凑在一起的,你完全可以分开独立看。 区别就是《四魔头》写的是谋杀案,以及犯罪组织阴谋,这本书只是一起又一起简单的诈骗案。 而且,书中的克莱上校使用的也是易容术,很容易联想起《四魔头》里的“四号”,反正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阿婆的《四魔头》。 早期的侦探冒险小说,好像很多易容术,比如人文出版的《冰封火焰之谜》有个“千面侦探”。 我得说前面几则故事看着挺有趣的,但是当富豪一次又一次被骗,读到三分之一处,我就开始觉得无聊了,因为每一则故事的结尾,无非就是富豪这边吃亏,不是被骗,就是其他事情,而且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小说最后一两章才抓住“克莱上校”。 在熟悉了套路之后,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就大减了,个人感觉第三篇故事是最精彩的。 此外,我觉得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诈骗手段都有些过时,比如说制造钻石,好像一些比较古老的书里,经常会出现的,我依稀记得奎因的那本广播剧里也有这么一则。 而且书中的诈骗手段好像也不算多么高明,但是富豪一次又一次被坑,后面有点看腻。 小说中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富豪以及其秘书被骗时的本能反应,起初只是气愤,然后是疑神疑鬼,胆战心惊,唯恐身边人都是骗子“克莱上校”易装的,很有真实感。 书中还有不少克莱上校给富豪写的书信,骗子甚至公开向富豪下战书,预告他还要继续骗他,双方激烈的矛盾冲突,是此书的一大看点。 但我有种感觉作者最后是不想再继续写下去了,所以才仓促结尾,为什么前面他们就没想到用“贝氏法”来试图找到骗子?我觉得读者更希望是让富豪正面赢一次,来抓住“克莱上校”,而不是这种略显草率的结尾。 故事的核心,在导读里已经提到了,评判当时社会的现状,法律保护的是富豪查尔斯爵士,本文也借由骗子“克莱上校”之口指出,资本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骗子”,揭露了资本家的自私,贪婪的本性。 但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不想给富豪加油,也不想支持“克莱上校”这个骗子,克莱上校,骗来的钱哪去了?还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并没有像什么亚森·罗平那样劫富济贫,书中缺乏克莱上校的视角,还是对这个号称“史上第一窃贼”的骗子喜欢不起来。 说到底,克莱上校就是个骗子而已,通过指责他人,并不能洗白他自己。 终上所述,我只会给这本书三星,故事性不能算差吧,前面读着还是挺有意思的,只是这本书缺少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动力。 《非洲富豪奇案》读后感(五):导读 《非洲富豪奇案》 王巧俐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刊该翻译小说内容前,文字有所改动) 名家导读 吴宝康 吴宝康,博士、上海海关学院外语系退休教授。英国皇家特许预言家学会中国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校外研究员、上海市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外文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墨尔本乐卓博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非洲富豪奇案》是英国小说家格兰特·艾伦(也有人把他归入加拿大小说家,因其出生在加拿大)创作的一部犯罪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非洲富豪反复受到同一个骗子诈骗的奇异经历。小说情节离奇,叙述生动,读来十分有趣,尤其是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令读者也不由自主地随着“我”的描述进入对书中可疑人物的观察和推测其是否就是那个骗子。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采取了自然主义的叙事手法,客观冷静,通过非洲富豪在遭遇受骗事件时的本能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家阶层的真实情况,所以,直至结尾读者难免陷入沉思,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大骗子?这其实也是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所在。 作者格兰特·艾伦于1848年出生于加拿大现在称为安大略省地区,其父约瑟夫·安提塞尔·艾伦是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新教徒牧师。其母凯瑟琳·安·格兰特是第五代隆格伊男爵的女儿。格兰特·艾伦是第二个儿子,13岁之前一直在家里读书学习。他随父母曾迁居美国,后来又移居法国,最后到了英国。在英国,他先后进入伯明翰的爱德华国王中学和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毕业之后,格兰特·艾伦曾在法国留学,1870年至1871年曾在布赖顿学院执教,二十多岁成为牙买加一所黑人院校王后学院的教授。 虽然其父是位牧师,但格兰特·艾伦却成了一名不可知论者和社会主义者,一生支持进化论。 艾伦曾两度结婚,育有一子。1876年,他辞去教授职位,回到英国。在英国他转向写作,因其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而获得名声。1893年艾伦离开伦敦,去了环绕着德弗尔斯本杰鲍尔的山区,他醉心于那里风景的变幻多彩。1899年10月25日,艾伦因肝癌去世。临终前,他口述,由朋友,医生,以及邻居柯南·道尔即后来是著名的侦探小说家等相助记录完成了小说《希尔达·韦德》的最后章节。 艾伦最初的著作都涉及科学题材,包括1877年出版的《生理美学》和1886年出版的《花卉族谱》。起初,艾伦颇受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而在后来,艾伦许多论述花卉和昆虫的论文转向了达尔文的理论,产生了对植物生命的激进新观点,这种观点影响了作家H·G·威尔斯,并有助于转换了后来的植物学研究观点。 19世纪80年代早期,艾伦曾协助W·W·亨特爵士编写了《印度地名录》,之后他转向小说写作,并在1884年至1899年之间写了约30部小说。1895年,他的小说《敢做敢当的女人》公开散布了涉及婚姻和家庭的令人吃惊的激进观点,成为畅销书。小说叙述了一个带着非婚生孩子的独立女性的故事。 《非洲富豪奇案》出版于1897年,该小说的创作出版独创了一种犯罪小说体裁,后人跟风者甚众。故事中的非洲富豪名叫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他并非庸碌无才之辈,他的私人秘书同时也是他的妹夫是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也即故事中的“我”,也非愚钝之人。可他们就是反复地受到同一个骗子的诈骗。该骗子被警方登记为“克莱上校”,但行骗时化名和身份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按说一个人受骗上当一次应当警觉,不会再轻易上当,富豪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其私人秘书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也确实如此,十分谨慎,甚至几次识破了克莱上校的身份和伎俩,可还是多次受骗,让其逃脱甚至受到骗子的奚落和愚弄。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也是该小说情节构思的魅力所在。整个故事是由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所经历的一连串相对独立的受骗上当事例构成,因而有人误将该小说视为短篇故事集也属情有可原。 由此说来,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克莱上校是理所当然的主要人物了。作为金融家和投资公司老板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在南非投资开矿,挖掘钻石,获利丰厚。作者在小说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资本家的形象:在金融和投资方面,查利·范德里夫爵士确是老手,经验丰富,处事老道,精明异常,因而财源滚滚。但他同时非常自负,藐视一切。他首次遭遇骗子克莱上校是在里维耶尔。骗子克莱上校当时化装成一个能掐会算的预言者,在当地一时声誉鹊起,大宾馆里的贵人名媛都在谈论他的神奇之处。自视甚高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则非常自信能够当面拆穿这个预言者的伎俩把戏,出其洋相,于是便请预言者来当场演示。谁知精明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非但没能找出骗子克莱上校的任何破绽,反而却一头栽进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不知不觉中被骗走了一大笔钱。待查利·范德里夫爵士醒悟过来后顿觉脸面无光,自尊心大受打击,自然暴跳如雷,发誓一定要将这个骗子捉拿归案,以解心头之恨。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骗子克莱上校由此怼上了。但随着故事的进行,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骗上当,逐渐变得胆战心惊,怀疑周边的一切人,对这个骗子唯恐躲避不及了。 在此过程中,作者不露声色地采取比较客观的笔调,把查利·范德里夫爵士性格中的贪婪、自私、欺诈的本性暴露无遗,而骗子克莱上校正是仔细了解分析了查利·范德里夫爵士身上的这些恶劣本性,并乘机加以利用才使行骗屡屡得手的。在瑞士度假时,骗子克莱上校假冒的副牧师拿出两颗宝石,假称是不值钱的人造宝石,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凭其行业经验,一眼就看出是价值不菲的真宝石,却为了贪图廉价购入囊中,不说实话,存心蒙骗利用外行人的无知。在伦敦,查利·范德里夫爵士邂逅了来自耶拿大学的施莱尔马赫教授。该教授系骗子克莱上校假冒,他宣称能廉价人工合成钻石,查利·范德里夫爵士立即明白,果真如此,他公司的利益将大打折扣,公司股价将直线下降。为稳定公司股价,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一方面设法封锁该消息,一方面公开宣称不会减持股份,反而会适时增持股份,以保持公众的信心。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同时却又偷偷地大肆减持自己公司的股份。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为自己的这些贪婪自私的欺诈行径洋洋自得,自以为棋高一着,殊不知却为骗子克莱上校的行骗敞开了方便之门。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自己受骗上当。 在小说中,作者对骗子克莱上校的刻画确实惟妙惟肖。骗子克莱上校的真名和真实身份直到故事末尾才得以获知。该骗子擅长伪装,忽而俨然是一位睿智的预言家,忽而又成了一个诚实不贪、天真无邪的年轻副牧师。有时他以知识渊博的专业教授面貌出现,有时他以富有灵感的诗人形象示人。根据需要,他伪装成各色人等,活灵活现,一次次骗过了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警觉的眼睛,一再得以行骗成功。骗子克莱上校确实聪明大胆,想象力丰富,且善于汲取各种知识,兼之其出色的语言天赋和高超的演技,使他能轻而易举地伪装各种身份,并以专业的口吻高谈阔论,颇具迷惑力,令查利·范德里夫爵士难以防范,一再上当。他每次作案前都精心策划,充分利用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人性中的种种弱点,采取了各种手段,比如欲擒故纵等,每每得手。最后竟让一向自负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因对骗子克莱上校防不胜防而恐惧不已,寝食难安,每次谈到骗子克莱上校时他脸色骤变,既恨又怕,成为他心头无法消除的噩梦。骗子克莱上校的行骗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一次行骗中,化装成一个年轻副牧师的骗子克莱上校故意在无意中显露出两颗宝石,却坚称是不值钱的人工宝石,引诱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其妻子阿米莉亚一心想廉价购买,因而上当。另一次,骗子克莱上校干脆伪装成前来帮助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侦破诈骗案的私人侦探,吃住在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家,还煞有价事地“传授”识破骗子的经验,不久就把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家的一切情况摸了个透,结果可想而知。在得知查利·范德里夫爵士有意购买某个古城堡时,骗子克莱上校竟伪装成该古城堡主莱本斯坦伯爵,利用其会多国语言的天赋,周旋于真正的古城堡主和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之间,最后自然获利匪浅,然后人间蒸发。当然,骗子克莱上校也有偶然被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识破之时。精明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假装不知,故意不打草惊蛇,仍然顺着骗子克莱上校。孰料骗子克莱上校警觉性极高,反而百般嘲讽羞辱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和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一番后全身而退,毫发未损,使高傲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又羞又恼,几乎气得吐血,却又无可奈何。 当然,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尽管只是一个次要人物。整篇故事就是从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的视角出发,用“我”的口吻来叙述的。因而,读者也窥见到了“我”在这些事件中的心态和心理反应。在小说中,查利·范德里夫爵士通常称呼西摩·威尔布里厄姆·温特沃思为“西摩”,凡事均与之商量。西摩因此熟知查利·范德里夫爵士的脾气和秉性。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西摩平时对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低眉顺眼,点头哈腰,只要是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吩咐的事,一切照办,对于查利·范德里夫爵士要商量的事,决不贸然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味地迎合查利·范德里夫爵士的意见。尽管两人是姻亲,西摩十分清楚自己是在靠着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吃饭。所以,他的这种态度可以理解。但是,在西摩卑谦的态度背后并非没有他自己的主见和私心,对此,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也并非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在冒牌施莱尔马赫教授的“人工合成钻石”事件发生后,查利·范德里夫爵士立即警告西摩,绝对不允许私下抛出西摩所持有的公司股票获利,以免引起市场波动。尽管如此,在查利·范德里夫爵士意图购买古城堡一案中,西摩竟然私下与骗子克莱上校假冒的莱本斯坦伯爵见面,要求给予10%的回扣,这样他会促使查利·范德里夫爵士成交。西摩如愿拿到了回扣,但也受到骗子克莱上校的威胁。西摩为此尽管心生怀疑,仍坐视查利·范德里夫爵士购买古城堡受骗。此后,每当西摩察觉骗子克莱上校的身份时,只要骗子克莱上校一提“10%”之事,西摩立刻心生恐惧,眼看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可能陷入骗局也缄口不言。由此,西摩也在某种程度上沦为骗子克莱上校以后行骗案的帮凶了。 而查利·范德里夫爵士的妻子阿米莉亚虽然出场不多,不属主要人物,却也为骗子克莱上校实施骗局起到了“助力”作用。阿米莉亚贵为富豪太太,仍欲壑难填,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其占有欲尤为强盛,只要是她看上的东西,非要占有才罢休。骗子克莱上校也正是利用了她这一嗜好,引诱她上钩,促使她转而对查利·范德里夫爵士施加压力,非得最终占有才罢手。在假冒的副牧师亮出其“人工宝石”时,阿米莉亚爱不释手,尤其是其丈夫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告诉她这其实是真正的宝石后,她更是不断催促其丈夫,非要从假冒的副牧师手上买下不可,最终“帮助”骗子克莱上校圆满地实施了诈骗计划。在贪婪性格上她恰好与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互相匹配,堪称完美的一对活宝。 故事结尾,骗子克莱上校被抓获,要送法院庭审。此时,本该摆脱烦恼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却无半点高兴之状,反而愁容满面,坐立不安,尤其是担心即将来临的庭审。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法庭上,骗子克莱上校竟不要任何律师辩护,他自我辩护。由此,骗子克莱上校反而理直气壮地频频对站在指控方证人席上的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发问质疑,以高超的询问技巧迫使查利·范德里夫爵士承认在几次受骗过程中其本人的贪婪私欲,阴谋手段。而查利·范德里夫爵士则万分紧张、狼狈不堪,仿佛他这个指控方的证人自己才是罪犯。在最后陈述时,骗子克莱上校道出自己的看法: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之类的资本大鳄才是道德沦丧、欺诈剥削、巧取豪夺的大骗子,而他自己只是小骗子而已。但法律保护的是大骗子。这番言论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了。 那么,骗子克莱上校何以屡屡行骗得手,查利·范德里夫爵士何以对出席庭审那么恐惧,最终又会是什么结局呢?书中情节描述的诸多精彩之处,在此难以备述。读者不妨仔细阅读,一探究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