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乡村“报到”,于大地躬行
今年高校新生报到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新生杨楷说,自己“已经报到2个多月,只是先去安吉乡村报到了”,而且“快要拿到2个学分”。(9月18日《钱江晚报》) 开学报到,竟然先下农村。原来,杭电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条“校外实践必修学分”的规定,即该院研究生在读期间都要前往安吉、丽水等地方乡村振兴共建单位待满3个月,“在广阔大地上增长见识和能力”。学未开,身已至。杭电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奔赴乡间田野的“必修实践”,为高等教育创新实践开启了一片新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中国思政课大本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学生去乡村“报到”、于大地躬行,这不仅对于新时代知识青年的“三观”塑造具有关键性意义,对于中国德育教育的源头更会起到正本清源的效用。 从田野课堂到校园课堂,接地气的“校外实践”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就像学生感喟的,“这段在乡村当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和治理的经历,让我开始了解中国农村的伟大实践了,对我接下来读研期间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当于是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一言蔽之,理论灰色,生活常青。 开学先下乡,为乡村振兴赋能。这些年,各地探索出的新“三下乡”模式并不少,比如规划下乡、创客下乡、资本下乡等。实际上,让有鲜活思想和勇猛干劲的大学生下乡实践,这些有文化、有见识、有才干、懂互联网的高学历人才,在天高海阔的乡村振兴版图上,一样可以大放异彩,一样拥有广阔空间。而有序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也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 开学先下乡,为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事实上,在乡村电子政务、数字化乡村、人口管理、农村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建设中,大学生作为基层治理的“外援”,既能感知乘风破浪的伟大征程,更能参与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开学先下乡,为劳动教育示范。我们常说,教育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五育之中,以“劳”为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重申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体脑结合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先做个村民”,在广阔农村与万千农民的生活体验中敬畏自然、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感同身受的体认,比课堂上抽象而空洞的说教效果好更多。 下乡,了解国情,务实做事。杭电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奔赴乡间田野的“必修实践”,真正是在三农事业中增长才干、砥砺品性。有了这样的经历与情感,我们的时代青年,才会真正把研究论文写在生机盎然的广袤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征程中。(邓海建) |
相关文章
- 母校的钟声
- 真正爱你的男人,不会在这3个时候,让你受委屈
- 人生修行路:在沉默、安静、热爱与珍惜中成长
- 人与人合不合,久不久,就一个字!
- 一个男人和你发展婚外感情,不想负责任,会有的表现,女人别犯傻
- 婚姻里,这两种男人无论娶哪种女人,都不会过得幸福
- 敷衍,谎言的开始;冷淡,感情的结束
- 男人动了情,爱你到极致,不会说“我爱你”,却会这样做
- 人到中年,女人开始远离老公,往往这3个原因
- 吃饭时有三个习惯的男人,多半人品不好
- 给恶俗广告装上监管“屏蔽器”
- “道德银行”提升乡风文明
- 女人长期不碰异性,身上这3个特征会很明显,很准
- 打动人心的细节
- 公益是文明的“常青藤”
- 老话“立秋三不做,一年病不沾”,8月7日立秋,3不做分别指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