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作文 > 小学作文 >

小学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析和鉴赏

小学作文2023-12-0956举报/反馈

高考满分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析和鉴赏

本文是对高考满分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进行分析和鉴赏

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文内容

但凡是人,总要“求同”的。大至国族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小到曲觞流水的雅集。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原是人之常情。

你喜欢NBA,同样的球迷多半愿意与你亲近,你习惯吃火锅,自然别人愿意跟你聊麻辣话题。一个人的影响力很大,他(她)的偏好对外界的影响就更明显,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古代的君王早就知道自己的人性经不起过分试探,稍微明智些的,都会留两位魏征这种“直臣”。其用意,无非避免大家都揣摩自己的心思说话,让自己陷入“世界让我随心所欲”的假象。

古人为此造了一个成语,叫“求同存异”。听起来,既不违背本性,又很宽容,够得体。但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求同存异”的难度正在指数性增长。当你在今日头条上点开一个新闻时,甚至当你在拼多多上点开一个瓜的时候,AI都在分析你的偏好,然后拣你喜欢的信息塞给你。具体的过程不是这么简单,但当你点开过一个瓜时,你看网上全世界的商户都是卖瓜的,却也不是很夸张。有句俗语:“当你手里有把锤子,你眼中的事物全是钉子。”智能互联网的能耐在于,它真会让你看到的都是钉子。这当然只是比喻,但AI足以强化人的刻板念头,比如某地的人都是骗子,或者某个地域的女孩如何不正经。

传播学上,这类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或者“信息同温层”。不是多么新鲜的概念了,让人难堪的是,概念虽然老旧,一点也不耽误人类在一次次惺惺相惜的点赞、转发、赞赏中,反复踩到坑里。智能互联网强化了“信息茧房”的威力。“求同存异”变得愈发难能。要“存异”,首先得知道“异”的存在。如果都不知道有“异”,何谈“存异”呢?无论“求同”有多么正常,有多少好处,必须看到,“求同”的另一面,始终是“排异”的。人类对不合意的事物本能地趋于排斥。被“信息茧房”改造过的“求同”所产生的“排异”,更容易具有破坏性。

比如说,对网上的不同意见产生应激性的愤怒,甚至转化为多数人的网络暴力。智能互联网时代,仅仅是被动的“求同存异”,恐怕已经不足够让人保持清明。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努力去了解和包容。也许可以算作智能互联网时代人类为了不会变得比古代君王更傻,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知道这一点可能会让你好受一点:“求同”虽然是生命原初的动力,但“存异”却是生命进化的路径,如果不是某只存疑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宽容接纳了入侵“异端”,就不会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更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换句话说,“求同”的点赞证明你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能,但打破信息茧房的“存异”甚至“求异”才能证明你作为人类的可贵呀。

二、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鉴赏

这篇作文首先强调了“求同”的重要性,无论是国族命运共同体的黏合还是个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人之常情。然后,通过引用古代君王和魏征的例子,说明了在古代“求同存异”是一种智慧和得体的处事方式。

然而,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求同存异”的难度正在指数性增长。智能互联网的能耐在于,它真会让人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形成“信息茧房”或者“信息同温层”。这种现象会让人产生偏见和狭隘的观念,而且会破坏“求同存异”的智慧。

因此,作文建议人们要更加努力地去了解和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努力去打破“信息茧房”,从而保持清明。最后,作文强调了“求同”和“存异”都是生命进化的路径,只有宽容和接纳不同的意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整篇作文语言生动,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是一篇优秀的作文。通过分析这篇作文,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何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通过引用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分析

(一)文体:这是一篇议论文,主要用逻辑推理和事实论据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题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志同道合,心有灵犀。题目引用了这个成语,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是关于人们在信息时代如何处理“求同存异”的问题。

(三)立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人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忽视或排斥不同的意见,这是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人们应该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多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这才是人类的可贵之处。

(四)结构:文章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引言:作者从人类的本性出发,说明人们总是倾向于“求同”的,无论是在国家、民族的层面,还是在个人、群体的层面。然后引出了古代君王为了避免“世界让我随心所欲”的假象,而留下“直臣”的例子,说明了“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和难度。

(2)正文:作者分析了智能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新问题,即“信息茧房”或者“信息同温层”的现象,导致人们只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忽视或排斥不同的意见,从而产生了“排异”的倾向。作者举了一些例子,如NBA、火锅、楚王、今日头条、拼多多等,说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比如强化人的刻板印象,引发网络暴力等。作者认为,仅仅是被动的“求同存异”已经不够了,人们需要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多了解和包容不同的意见,这才是智能互联网时代人类的必要之举。

(3)结尾:作者从生命进化的角度,用原始单细胞生物的例子,说明了“存异”甚至“求异”的价值,认为这才能证明人类的可贵。作者以此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呼吁人们在信息时代保持清明和开放的心态,不断进步和发展。

(五)语言: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还注意了语言的变化和节奏,时而平淡,时而激昂,时而幽默,时而严肃,使文章富有变化和韵律。文章的语言还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既客观理性,又热情诚恳,既有批判性,又有建设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体现了作者的高度和深度。

(六)作文用到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

(1)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突出其相似之处,如“大至国族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小到曲觞流水的雅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当你手里有把锤子,你眼中的事物全是钉子”等。

(2)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如“如果都不知道有‘异’,何谈‘存异’呢?”,“如果不是某只存疑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宽容接纳了入侵‘异端’,就不会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更不会有今天的人类”等。

(3)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达到强调或讽刺的效果,如“你看网上全世界的商户都是卖瓜的”,“一点也不耽误人类在一次次惺惺相惜的点赞、转发、赞赏中,反复踩到坑里”等。

(4)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并列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以突出主题,如“‘求同’虽然是生命原初的动力,但‘存异’却是生命进化的路径”,“‘求同’的点赞证明你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能,但打破信息茧房的‘存异’甚至‘求异’才能证明你作为人类的可贵呀”等。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