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苦咖啡

优美散文2021-04-04165举报/反馈
原创:高原麦客
朋友知道我整日伏案写作,劳神劳身,专门从国外为我带回两袋上好的苦咖啡,作为对我持续写作的奖励。
喝咖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仪式感。不知道是出于心理问题,还是咖啡真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每次喝完咖啡,都会感觉精神焕发,并且能长时间保持专注力。似乎喝咖啡已经成为写作的前奏,没有这玩意根本不行。
以前喝的大都是速溶咖啡,几勺咖啡,一大杯水,再丢进几块放糖。然后,一边思考写什么内容,一边把勺子插到杯底,轻轻搅动,直到听不见糖块蹦蹦跳跳的声音。这时候,思路基本形成,很快把咖啡灌到胃里,开始手头上的工作。
朋友拿给我咖啡时,就一再告诫我,咖啡是上好的咖啡,只是有些苦,并且略带一些酸味,一定要加糖。糖与苦和酸中和以后,咖啡的香味才会显现出来。贪嘴的我哪里会仔细去听,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打开包装袋,盛了两大勺咖啡,用滚水冲开,等温度适中,端起来就喝。
一大口下去,差点喷出来。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喝过最苦的咖啡,有一股浓浓的中药的味道,并伴有大量沉淀。心里默想,不会吧!这国外的人怎么比我口还粗?不可能连渣带水就这么下咽吧?我也算是有很强的承受力的人,都不能适应咖啡苦苦的味道,别人又如何会喜欢上它?
还是妻子看出了问题,她问我:不会是咱们搞错了吧?这个咖啡的制作方法可能和咱们喝速溶咖啡不大一样。”她的话提醒了,突然想起前几年,作为福利,单位曾经发过一台咖啡机,找出来试试看。
当咖啡从咖啡机上方的小孔,缓缓流入玻璃壶内时,我和妻子都笑了起来。喝了几十年的速溶咖啡,却不知道真正的咖啡是如何制作出来。也怪当初咖啡壶发下来的时候,没有咖啡。等有了咖啡,也是速溶咖啡,却忘了那久违的咖啡壶。用真正的咖啡机煮一杯像样的咖啡,已经是十五年后的今天。
很多事情,看似无路可走,或者让你痛苦不堪,一定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方式有问题,或者走错了路?往往越是这种时候,你离成功的脚步就越近。
早晨再次阅读《武志红的心理学科》其中一个章节,叫“挑战你的舒适区”。文中引用了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撞后,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就拿喝咖啡这件事来说,如果这次不是朋友送的苦咖啡,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品尝到更好的咖啡,而一直会以为,速溶咖啡就是最好的咖啡。就仿佛,自己一直生活在舒适区,简单,固化,按部就班。自己格局、见识、或者疆界,只有这么大。而苦咖啡显然让我走出舒适区,并且适应了新的痛苦,让自我的空间无限延伸。
前几天,上级部门要我们单位调研,汇报近一段时间的经营情况,是调研的主要议题。针对基层单位在工作中剖析的主要问题,上级领导才能审时度势,快速反应,调整经营战略,为基层的经营发展做好有力的支撑。
在检查团到来之际,提前把各个部门的材料整合在一起,并且各部门人员坐在一起,才能方便的检查出彼此材料上的问题。我是回单位,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光是看那一张张堆积着各种数据及图表的PPT,我就头大了。
驻村扶贫两年时间,很少关注单位的经营,现在听别人分析各种指标,自己如坠云里雾里,心里竟然有几丝落寞。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不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企业,或者已经跟不上当前竞争的需要。
后来又想,毕竟自己在综合支撑部门,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对具体的业务熟不熟悉,其实关系不大。基层单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管好自己的二亩三分地,管好自己的人,就已经相当的不错了,何必庸人自扰?
而今天,当我读到武志红的文章“挑战你的舒适区”,我才深切的感受到,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从身体层面,自己都越来越喜欢待在的“舒适区”。这或许是这几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否某些方面已经停止了成长,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还是自己的认知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忽视了进入新领域的意义?
如果把喝速溶咖啡比作呆在“舒适区”,而把亲手制作一杯正宗的“苦咖啡”比作走出舒适区,那我们就更有理由拥抱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时它会让我们痛苦不堪,尴尬无比,有时它却因为我们的尝试,而制造出意外的惊喜。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