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玺印”、“印信”,它们在现代就称之为印章。印章在古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官印”代表为官者的执政身份;“私印”代表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誉度。印章的这些实用价值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篆刻之所以会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仅有印章的实用价值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印章还应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由此,从本质上可为篆刻下个定义:篆刻即印章的审美价值。 那么是谁创造和发展了篆刻艺术呢?他们不是为了印章的实用价值纯粹刻印的工匠,而是创造了篆刻审美价值的古往今来的文人们。 据载,文人刻印始于元末。会稽人王冕采得浙江天台宝华山所产花乳石,爱其色彩斑斓如玳瑁,用以刻印。石质软硬适度,刻画得非常称意。从此工匠范金琢玉的印章,因文人的加入而创造了独特的篆刻艺术。 文人专职从事篆刻创作就成了篆刻艺术家。在中国的篆刻史中,涌现出了文彭、何震、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一大批艺术家。他们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特别是把书法艺术中字体的笔意,融入到篆刻字体中。加之以刀凑石的刻印方式,本身具有的金石韵味,使篆刻艺术的审美价值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相应的研究理论日渐丰富。 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是篆刻艺术的鼎盛期。不仅出现了吴昌硕这样一位篆刻上的至高权威,而且产生了以吴昌硕为首任社长的西泠印社。自成立之日起,西泠印社即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摒弃流派观念,促进各派篆刻艺术的融合。只有西泠印社的发展,篆刻才真正成为有系统组织、有完整理论的艺术门类。在九十六年的漫漫岁月里,西泠印社成了篆刻艺术的研究中心。在印人心目中具有“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的崇高地位。 有幸得见“西泠”人的印章,置于手中细细把玩。轻抚着冰肌玉骨般的石质,品味着印面上或质朴、或婀娜的字体,疏密有致的布置,欣赏者自然是爱不释手,因为人们意识中的审美情趣已被开启。艺术家赋予印章的审美价值,使印章纳入文化范畴之中。手中的印章仿佛正在倾诉自己全部的历史和内涵。 人们用自己创造的篆刻艺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在紧张生活的大众心中,开辟了一隅清馨的圣地。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