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图书借阅随笔

随笔美文2021-04-05147举报/反馈

  图书借阅随笔【第一篇】:我与图书馆

  一直以来,图书馆都是理想中的书海,总是翻涌着无尽的书的浪花。在那里,我可以伸手就触摸到那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的文字。通过它们,可以畅开自己的心扉,从那些字里行间去感受春暖秋肃,喜悦与悲愤。

  还记得第一回去学校的图书馆时,看着那满架的书,心里不由得一阵欣喜。身子好像也暖了起来,仿若那在来时路上所经受的冷朔寒风带来的凉意,一下子都涤荡尽了。

  这是一个十分静谧的地方,不曾有丝毫的杂音,只有纸张不经意间碰触发出的清脆乐章。阳光透过窗户洒落进来,弥散在那一列列整齐的书籍上,折射出星星点点的柔和的光晕。图书馆中安静地坐着许多人,他们的脸上都充溢着求知的欲望,当有人进来时,都不曾有片刻的侧目。似乎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有那手中的一卷书,沉浸在书的世界中。

  我轻轻地踏入这个求知的殿堂,在其中汲取自己渴望着的知识与哲理。伸出手指,慢慢地划过那一册册书籍,恍惚间,感觉自己像是在那精美的钢琴键上奏写着欢乐的乐章……

  终于,在漫漫书海中,我找到了那本自己心仪已久的文化著作《文化苦旅》。虽然这本书已经看了数遍,但是却依旧每看一次都还能够给我以不同的感触。或许是它的文字沉淀着一种历史的沉重与沧桑吧,每每品读着其中的字句,总能感到一种年岁的徒增,仿佛自己,也随着那文字,走向沉重的历史深处。

  坐在图书馆舒适的椅子上,任阳光洒落在身上。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地方,一个人更容易看见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看着手中的书,目光停留在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序言中说的一段话:“我无法不老,但我可能还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的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的确,对于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担,由历史的沧桑感,引发人生的沧桑感。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触,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地探索、思索。

  ………

  不知过了多久,抬头看向窗外时。才惊觉,原来时间已经这么晚了。我合上书,慢慢地离开座位,将它摆回原处。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终于,向门外走去。蓦然回首,落日余晖下的图书馆,显得愈加的柔和了。

  图书借阅随笔【第二篇】:借书随笔

  像往常一样,我一个人的时候,脑袋里完全像住这个打字机,哔哔叭叭的,完全按照敲打键盘的速度,若干的文字纷至。

  有时扰的我像脑袋里住了个**,有时,我又觉得我们相处的很好。很爱她给我带来的独自的欢愉。

  今天是要还书的,顺带借书,没有特别的目的,就是随便走走,借借而已。

  来这所学校也有好几年了,去图书馆的次数却几乎数的过来,只因,去了多半不是享受,找不到书,找不到自己有用的书,找到了,又发现在另一个书库,不开门或者不得借出。所以,屡屡的失望,便对图书馆也失去了一些兴趣。

  本想凭着以前的经验,继续非正规检索似的找书,却发现,这是一个混乱的丛林,不是说书多,书呀,“多”的曾经让我想哭。且数目架子非常混乱,我经常大抵的找到书籍的方位,却在一个书架面前徘徊好久,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就像一个饥渴的猛兽,虎视眈眈的盯着书架,想找任何可以下口的猎物,却无一漏洞。直到眼睛都累了,还是无收获。这时候,即使是这样,我都不愿意去先检索一下书籍的编号,是对自己的本领太过自信的后果。

  我借书比爱检索的毛病,还是有些渊源的。借书这个事情,于我,还真的是蛮有历史可言的,小学的时候,会偷偷溜进学校一个仅有若干平米的小屋子,那里有个带厚镜片的老爷爷,看着固执,其实很和蔼的。我经常溜进去玩耍,也会偶尔拿了书来看,偶尔老爷爷也会允许我带走,但必须再三允诺,不能弄丢的,不能弄破的。记忆的不深了,我甚至忘了老爷爷的容颜和姓名。只是记得屋子黑黑,不甚光亮,和见到我又偷偷跑过去,低头半愠半高兴的样子

  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个小面积的阅览室了,书籍是必须在里面阅读不能带走的,且那时候借书是必须翻阅了检索牌,才能让管理员找书,普通人是不能随便进入图书室的,所以,检索,手动搜索是借书的必然途径,那时候的孩子啊,如饥似渴的,尤其是对课外书,就好像正餐吃多了,就特别爱吃零食的馋嘴小孩子。所以,倒也没觉得若干麻烦,反而特别期待的看到自己的要看的书的牌子还在小抽屉的那一瞬间,如释重负。然后满怀期待的希望管理员能拿出一本不太破烂的书。(书少孩子多的时候,书籍的平均光顾率就较多,所以残破的也居多。)

  上大学时,特勤快的,酣畅淋漓啊,跑动于好几层好几层的图书馆,上上下下的找自己爱的书,喜欢的书多的不得了。记得那时候的我索性从不去自习室,几乎全在图书馆泡着,作业写得差不多了,或者还没差不多的时候,就鬼使神差的,溜达书架前面翻看,经常看了大半本了,才想着坐下来,其实,站着,依着,蹲着,怎着看都觉得享受。但是浏览于那一排排的书架,满目的欢喜。那时候,已经是电子检索了,可是,我不太爱用,喜欢自己在书架前,速略所有的书籍,找到自己想看的。久了,对想要的书在哪儿个方位,高的需要板凳的架子,还是低的的要蹲了,甚至趴的很低才找得到的位置,都了若指掌。而且,同学要找书的时候,我都可以随便的指出在哪儿一层,东边还是西边的架子。那时候的日子,觉得和书籍的距离那么近,那么近,只有自己,和一排一排的书架,没有旁人,也没有管理员。(会心的笑)

  这几年中,这里的书籍摆放也大约调整了几次,最近的格局是这样的,一层理工科,二层社文科,我只能说这已经是他们能做出的最好调整了。至少懂得分开了文理。

  却无意中抓了好几本抱着,有些沉了,但是,我还是想借。不知道为什么,上次来借书的时候,看着这个不好,那个浪费时间,再一本也觉得看了是肯定放到过期也没自信读到的。所以,没拿到一两本书就走了。

  所以,我觉得,想看书的欲望也想人的其它欲望一样,比如食欲,有时候强烈,不分什么青红皂白,只要是能吃的都想吃了。有时候又很无趣,觉得任何东西都那么索然无味的样子。也像剩女,挑约会对象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东也不是,西也不是,处处不是。有时候又觉得他也有优点,他也有闪光之类的。人的兴致真的很特别,我不是学生物的,猜想可能和那些荷尔蒙之类的有关。

  总之,我今天要读书的荷尔蒙很强烈。

  我继续走着,随手翻看着,走到小说区的时候,突然想起上次要借三毛的书,怎么都没找到呢,于是再一次的,来到我觉得它最有可能出没的区域。和上次一样,我采取的是一排一排,一架一架,地毯式搜索的模式,这是我的杀手锏。我一直坚信,只要存在图书馆中,正常摆放的书籍,以前都能用这种方式收获的。

  况且,三毛的书,虽说算畅读本,但是,也不至于,一本都不剩吧。怀抱着这样的自信,我继续耐心的寻觅,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期间也发现几本好书,均收于囊中(怀抱而已)。我看到了张爱玲、徐志摩,沈从文、王朔、王蒙。看到了余秋雨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近了,她难道不该和他在同一个书架上么,不然也得和张、徐比较近的才是。可是,我在反复的观察之后,觉得仍无。

  我略有些沮丧,但仍怀着很强烈,想要看到她的心情。近日真的比较想读的,实话,我从小没怎么读过三毛的书,对这个女人没什么好感。觉得独自游撒哈拉沙漠的女人,要么太绝望,要么太勇敢,这都不符合我对一个成年女子的想象,且,我也臆测着,嫁了个年龄差那么大的老男人,这样的女人肯定是对自己太不自信了吧。所以,三毛,不在我十几岁,那猎奇似读书的年龄的涉猎范围。

  虽然,三毛在我的年代里,同学间还是颇受女生欢迎的,偏偏我是个固执儿,对别人推荐这种事情,必然打打折扣的,所以,我当真没读过她的书。

  然而,前一阵儿,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还念三毛的影响,听她的世界,听别人对她的评价,突然觉得这是一个有才情,有思想,真性情的女子了,听到她生前的原音,我从没想象她说话,柔情的,刚强的,让人羡慕的特立独行,姿态均在其中了。这样子的改观,我不能不承认,年龄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最近对游记这种题材颇为感冒,所以,三毛成了我最近读书的首务。

  这次,我花费了二十多分钟,孜孜的寻求,希望这次能将它顺利获取。馆里溽热的空气,加速了我耐心的消耗,我在执着与放弃间偶陷中徘徊。期间,拿到了去年大略这时候想温读的史铁生的书籍,原因一是,来北京后,每年深秋都有对地坛的执念,这一定是源于他的引导,二是,去年这个时候,他宁静的、悲壮的离开了。去年未读到的书,今年拿来,略有些感动的,也略有些旧,上上下下看了,就此一本,没得挑,那就收好吧。再走了几步,上下几眼,真的累了,抱着也七八本的,好些书了。

  算了,我总是一个随缘的人,三毛的书,下次呗,也许下次我会先检索了再来,或许不会。

  图书借阅随笔【第三篇】:借书

  我在图书馆选了一个安静的位置看书,看了一会心却老是静不下来,便起身走向还书书架,看看别人借过的书有没有我感兴趣的。这时一个女孩走到旁边的借书机,手里抱着几本书。她把手指点向借书的按钮,突然愣在那了。我微微一笑,“密码是123456!"我知道很多人头回借书的时候并不知道图书证的初始密码,于是脱口而出。“谢谢!”她先是一惊,随即又感激地说到……“这个,可以在网上续借,是吗?”她突然问我。“是的!”我回答的很肯定。“谢谢!”她又道了一声谢,随即转身走了……重新回到座位上,很奇怪,这次看书看得很投入。

  图书借阅随笔【第四篇】:借书

  自从离开学校后,图书馆这个词就从生活里消失了一样,只能去书店里挑选书,或者二手书市里逛一逛,淘得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每个城市里大多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现在就如同一个超市一样,方便了周围的居民,离着更远一点的市民,也只能是望关兴叹了。

  图书馆就是借书的地方,办理一个借书证,交上一点押金就可以将图书馆的书带回去慢慢看,这还是大学图书馆里的经验,再早一些的高中时代与更小年级,图书馆只是一个摆设,管理图书馆的管理员远没有自己的学科老师那么热心,那个门如果没有语文老师敲开,学生想进去是一件不小的难事。

  图书馆里难见地摊上的小书,可是这些小书却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当有一本这样的书在教室里出现的时候,就会在小伙伴间传阅,并要提防着老师,如果被没收,还要省下零用钱赔别人的书,但是我却不太喜欢借书,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什么需要记录一下的,更不敢下手。记得有读书笔记这么一个东西,总觉得没有写在书上直接。 工作以后,周围已经很少人读书了,借书的事也成了一个“历史的遗物”,但是我还是保留着这个习惯,只是没有了阅读的目标,也当成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吧。没有地方可以借书,只能自己去购买,算算这几年下来,买书的钱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曾经去过本市图书馆一次,绕了大半个市区,当我问清楚办理借书的流程后,放弃了借书的念头。我并不是那种细水长流读书法的人,从图书馆里借来书,可能因为忘记了,错过了归还的时间,不仅诚信上受损,而且图书馆的“惩罚”的费用就可以买一本书了,所以干脆去买得了,何况这一借一还的路上,就要浪费一天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借书,在物质匮乏的时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借书也是出版商最不喜欢的一种方法,如果出了好书,出版商想着是人手一本的,借书只能让他们减少收入的,读书多的不见得就是买书最多的,买书最多的只有图书馆,可是图书馆买了的书越多,再去买书的人就越少,这里真是版权上的一个大损失啊。

  图书借阅随笔【第五篇】:借阅推荐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晚年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受益非浅。这是一部富有探险意义的小说。所以,我在这儿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一次出海中,不幸遇上了海难。整艘船上十三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后来他又漂流到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荒岛上。在困境中他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求生的欲望在岛上存活了28年!他在岛上种植粮食,建筑住所,寻找食物。在这漫长的28年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用自己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给克服了。最后,他在1868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平安的回到了家。

  看着鲁滨逊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是个永不知疲倦的行动者,他理智明达,而且三番五次地离开家园。他肯付出劳动并且善于劳动,他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奋斗着,历尽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财富。

  可是,现在社会上却有些人不肯付出汗水,而且一心想吃着现成饭,总以为不付出劳动就可以拥有财富,那些流落街头的乞丐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他们一味的“哭述”着自己的命运如何如何的悲惨,却从来不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为求生存乃至幸福奋斗不息,甚至不觉得靠讨饭来生活是一件多么没面子的事。在他们身上,就大大缺乏像鲁滨逊那样的不懈努力,对生活永不放弃的精神。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侈生活。缺乏了鲁滨逊那种自食其力的精神,所以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个好朋友.所以,我们更应该多看看对我们有益的书!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