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遥祭忻口

优美散文2021-04-22130举报/反馈
以仰望的姿势向忻口致敬,用心丈量着它的高大,尽管它的海拔不算高;以恭敬的态度向忻口鞠躬,遥祭那为国捐躯的千千万万英烈,尽管它离我并不远。

  不敢相信,78年前,就在家乡所在地、自己的脚底下发生了这一场正义与邪恶、侵略与反侵略的惨烈至极的震惊中外的战役。二十余万中国军队从四面八方集结于此,围绕忻口这个战略核心,部署在忻州(当时叫忻县)、原平、代县、繁峙等县的重要战略位置上,重点在云中山和五台山之间的云中河河谷组织了一条50里长的防线,与疯狂叫嚣的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大小百余次的全线反击、高地争夺、阵地攻防,核心依然在忻口。在这个不算太宽、也不算太长的地界上,激战在全天候的进行,南怀化、红沟、官村(现名关子村)等等这些被炮火浸润、被硝烟笼罩、被鲜血染红的地名、村名一次又一次地震响在我的耳廓。残暴的侵略者以残暴的手段践踏着祖国的大好山河,广大民众流离失所。家乡人以张姓、赵姓居多,宋姓人家唯有我们一户,祖籍原本在南怀化。小时候,听爷爷不止一次地说过:“因为日本人反来了,所以逃难到了现在的村。”部分村民逃难后不久,日寇就制造了令人骇闻的“南怀化惨案”,没有及时逃脱的村民几乎无一幸免地被残忍杀害,房屋全部被烧毁。

  然而,当邪恶的“武士道”遭遇正义的力量,只能自认倒霉。疯狂的铁蹄也许会暂时征服肉体,但最终胜不过人间正义。

  硝烟弥漫中,我看到了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正挥毫泼墨给前方写着急电,朱总司令双眉紧蹙看着地图,手指在山西省忻口这个位置上划了一个圈;看到了卫立煌、傅作义、郝梦龄等将军率领英勇无畏的将士们扬鞭策马,察看地形;看到了一排排战士倒下,一排排战士又冲了上去……

  隆隆炮火中,我听到了几个孩子围着躺在血泊中的妈妈,撕心裂肺地仰天哭号;听到了郝梦龄将军带领官兵冲向敌人阵地时令人热血喷张、荡气回肠的一声巨吼“瓦罐不离井口碎,大将难免阵前亡!”;听到了战士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发出了对侵略者的怒斥“这是中国的土地,不容你们撒野”!

  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打响,到11月2日结束,历时21天,歼灭日军2万余人,打破了日军“一个月灭亡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其中,从10月13日到10月下旬,激烈的南怀化阵地争夺战持续了半月之久。最惨烈的是在南怀化东北的204高地上,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阵地在敌我之间易手13次,迫敌三易联队。如此的惨烈,在抗战史上该是少有的。枪林弹雨中,中国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之尊严;血火洗礼中,我看到了不屈的中华民族魂!

  这般宏大的战史,如此惨痛的血泪记忆,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聆听,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我想。于是,怀着崇敬而庄肃的心情,78年后,我迈上了这块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在熟人的指引下,我们驱车从忻州城区出发,首先到达忻口战役纪念碑前仔细了解战役的经过,瞻仰为国捐躯的将士名录。然后,下坡来到一排排新修缮的战备窑洞前。看着窑洞顶端写着的“第一号、第二号、办公号……”繁体反写字,抚摸着窑洞斑驳的石壁,感受到了岁月、历史的影子。窑洞的墙壁上曾经留下了将士们的手印和弹孔、弹片的痕迹,一排排窑洞数十年来像一队队整齐排列的士兵在历史的风雨中、在岁月的沧桑中坚强地挺立,见证着侵略者令人发指的暴行,凸显著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力量。最后,我们沿着战备窑洞后面的一条狭窄土路向西北方向前进,去寻找当年战役中最为惨烈的阵地争夺战204高地遗址。

  开车走在这条当年曾铺满中国军人脚印的沙土路,追寻这片红色的记忆,探访英雄前辈的光辉足迹,心情既激动又肃穆,甚至半路上我还想着要步行前往,才更符合这般特殊意义的行程。但在打听到距离高地还有较远的路程,只好作罢。虽然刚刚启程,但我知道,我已经迈在了当年英勇的将士们挥洒热血奔赴阵地的路上,我的足迹已与他们的足迹重叠。想到这里,心情不禁一振,似乎自己已变成了一名领受战斗任务的士兵,正要奔赴前线。这样想着,走着,在连续爬坡走过几条盘山路后,下坡向南斜插,看到了山丘之间的峡谷。再上坡,路豁然开阔,但是被一堆石头挡住了去路,一辆挖掘机正在作业。听同伴说爬上坡向西走就到了。一阵兴奋,一路小跑爬上约80米长的坡后,向西到了一段平整开阔的地上,前面已没有路。同伴指着紧靠路南的一座约6米左右高的山丘说,这就是204高地。

  高地没有特别之处,一座普通的土丘迎风矗立,没有任何标识标记着它就是当年忻口战役中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唯有一面红旗插在顶端,或许可以很好地告诉人们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让中国将士慷慨赴死、令日寇心惊胆寒的高地。感谢那将红旗插在高地上的人们!遥想当年为了抢占这个制高点,在此牺牲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他们舍生忘死的目的不也是为了这片土地插上这面红旗吗?

  一路开车到达高地,并没有感觉到高地之高,但此刻站在高地之下,放眼望去,山丘、沟壑和相邻的村庄、道路已尽收眼底,如果再登上高地,恰如战史记载:“如鸟瞰忻口的眼睛,战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可见高地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由于位置险要,处于风口,阵阵凉风袭来,温柔地抚慰着这片黄土地曾经的创伤。不远处的山坡上,几座孤坟静静地卧着,该是当年几位中国守军的归葬之地吧。风逐渐大起来,摇荡着高地周围的灌木、小树。这时,我才注意到,高地周围竟没有一棵大树,或许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当年炮火的猛烈,竟然容不得一棵树存活。在透过灌木丛的阵阵风中我似乎听到了阵阵起伏的呼吸声;夕阳中,静卧的几座孤坟变成了几名埋伏的中国守军,正架起机枪阻击日寇……

  缓缓下山,已近傍晚,但仍然意犹未尽。欣慰的是,忻口战役遗址已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已经在拨款修复忻口战役遗迹,以便更多的后人来此探访、受教。

  一次坐飞机去外地培训,路过忻州地界时,我特意用眼睛、用心灵航拍这片热土,俯视那些沟沟壑壑、山川河流,不禁想起军民们在这片黄土地上奋勇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脑海中浮现出了他们前赴后继的矫健身影。想到当年英勇的中国军民在抗击日寇的战争中,恪守“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为了脚下的寸步  以仰望的姿势向忻口致敬,用心丈量着它的高大,尽管它的海拔不算高;以恭敬的态度向忻口鞠躬,遥祭那为国捐躯的千千万万英烈,尽管它离我并不远。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