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体现《庄子》中的精神境界的中国古典诗词、散文有哪些

优美散文2021-04-22163举报/反馈

简述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最好有网址链接到有关文章,要详细,谢谢谢谢谢谢
《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特别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 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 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 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 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 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 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幺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 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 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 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 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 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 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 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 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 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 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 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 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搏,为什 么叫搏呢?取“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搏 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 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 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 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 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 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 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 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 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 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 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 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 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搏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 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 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 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 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一句话: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 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 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绝云气,负青冥。”

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 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 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 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 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 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 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 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 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也不必向别人 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 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 提。”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

《逍遥游》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 “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变化。
《逍遥游》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游"既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关于"游"的美学特质,后文将专题分析。
庄子形成"心斋""坐忘"这样"无所待"的境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他想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功名利禄,这种消极的避世观念必然导致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这种境界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叶朗先生指出"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审美主体的发现)。"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品质

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

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当然,仅仅排除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 还排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正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就是《人间世》篇所称的"虚而待物"的"心斋"和《大宗师》篇所称的"坐忘"。人们要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忧虑中超脱出来,从对死和生的迷惘中摆脱出来。当庄子把对死生的认识从人本体移到超越个体之上的另外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当庄子把人的精神世界都否定之时,"心如死灰"的"虚"的状态也就达到了。虚而待物,所谓"待物",实为"不待",这种精神境界便更加接近"道"的境界。庄子通过《逍遥游》,对这种人生态度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从这种阐释中,我们看到,《逍遥游》的境界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游"既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关于"游"的美学特质,后文将专题分析。
庄子形成"心斋""坐忘"这样"无所待"的境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他想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功名利禄,这种消极的避世观念必然导致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这种境界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叶朗先生指出"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审美主体的发现)。" ②
首先,"无所待"的精神状态,是对审美主体的首要要求。作为审美主体,当他进入到美的创造或者鉴赏状态时,他必须要抛弃任何利害得失的实用功利考虑,抛弃既有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审美客体的雕琢与鉴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审美感受、情感、想象、理想等能力,物我两忘,获得审美愉悦。如果审美主体不能坚持"无所待",依然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和鉴赏,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庄子无论是在《逍遥游》中,还是在其他文章中,都强调着"无所待"、"虚而待物"的命题,这实际上进入了叔本华所说的"审美静观"。"逍遥游"的状态正是从一种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审美方式,这种方式必然要求主体放弃习惯看法,打破自然与人的界限,人要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物欲和意欲。《庄子》中的许多寓言也更深刻地支持了这一理论。《达生》篇的梓庆,削木为璩,至为精美。他强调的创造状态要"斋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之念,"不敢怀非誉巧拙"之思,"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这正是"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是一种审美的心胸。
其次,庄子"心斋""坐忘"的审美心胸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具有更突出的意义,它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虚静说"的发端。"虚静"也称为静思、空静、澄心、凝心等等,指的都是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进入艺术构思和创造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无所待"的状态,是"游"的状态。庄子称颂梓庆的技艺高超,但对他的心理状态更加赞赏,这种心理正是"虚静"的表现。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时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这和"心斋"、"坐忘"又是相通的。庄子的虚静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极为深刻,魏晋时期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要求"贤者澄怀味象",《宋书•隐逸传》记载他晚年还感慨自己"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澄怀"就是涤荡胸怀,澄澈心胸之意,实践的是庄子"心斋"的思想。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中描述画家文与可画墨竹时的创作情景:"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与可的创作过程正是以"虚静"作为艺术构思和创作的基本前提。从老子到庄子,审美心胸说经历了开始发端到真正被发现、推广的历程,然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从李白到张旭,从宗炳到郭熙,这种虚静的审美心胸始终影响着士人,影响着中国艺术。这种艺术的内在核心,便是《逍遥游》里"无己"、"无功"、"无名"的心胸,以及"虚己待物"的心境。

二、庄子的审美境界——"游"

我们看《逍遥游》中"游"的境界,首先是一种审美境界,是"至乐至美"的境界。庄子在《田子方》篇以老子之语称"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在这里,"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心于道,也就是"逍遥游"。"游"是《逍遥游》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展示出这种审美境界的自由性和无边际性,展示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纵情翱翔于天地宇宙之间。
庄子用"游"来确定这种"至乐至美"的境界,如"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游无何有之乡","游心于淡"等等。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这些都准确地把握了审美活动的特征,又超脱出普通的审美活动。因为庄子的"游"是"心斋"、"坐忘"的游,除了超越功利,还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具有更为飘渺神奇的美学品质。实际上,"游"的本义就是游戏,叶朗先生指出:游戏是没有功利性目的的。③功利是对"游"这种自然状态的一种威胁,是破坏自然箫声的杂音。纯然的"游"的境界是超脱物欲与功利的,它不会滞于物,为物所累,为世所累,为名所累,因此在我们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纯然的审美境界。同样,从我们今天的美学角度出发,支撑着庄子的正是一种游戏的精神,一种超然的精神,一种审美的精神。当然,庄子本人不会意识到这种精神的存在,并且,他否定精神世界,同时也把美与丑同化,美学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些意义只对后世对我们今人产生影响。我们说,庄子的"游戏"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游戏,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游戏,是精神的、有丰富美学韵味的游戏。在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种"游"的宏大气息。这种气息的实质,从美学角度看就是处于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养生主》中的庖丁在解牛时"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达到随意遨游的境界,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削木为璩的梓庆是相同的。虽然庖丁的行为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但所谓"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舞蹈的节奏,已经达到了审美的境界。并且,庖丁在把别人带入审美境界、让别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他自身也得到了愉悦。这种愉悦来自获得创造的自由,这是进入审美境界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即审美愉悦。此时的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快乐显然是超功利的,庖丁的创作状态正是"虚静"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复现自己","肯定自己"。人们找到了自身的自由状态,也就接触到美和美感的实质。从我们"人"的角度出发,"逍遥游"里的"游"正象征"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游"代表着人生这一段路程,代表逍遥的人生,"游"更表示自由和快乐。逍遥的境界固然令人神往,但不能凭空获得"游"的资格,要想尽情遨游,必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和升华。《逍遥游》介绍了人生的四个层次,实际上,人的升华是无穷无尽的,这正是庄子认为的"无穷",只有在无穷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
"游"的境界甚至被庄子在《逍遥游》中以神异的笔墨写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几"。这里庄子打破了个体受外物的牵制而游离于天地之间,尽管还不是纯然的"无所待",但这种对神异的描述,已经体现出对"道"的观照。这是放纵无碍的精神逍遥之旅,也是主体超越时空之旅。庄子要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在"游"中做到主观精神与"道"的合一,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齐物论》)。这个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形象思维论奠定了基础。进入到今天的审美层次,庄子这种"游"的过程既是想象与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形象思维又包含着主题强烈的感情活动。庄子既带给我们生动的物象,丰沛的情感,同时还带来许多飞腾的想象,这正是庄子对具体外物的突破和超越。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正是"心斋"、"坐忘"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超越时空的自由境界为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三、《逍遥游》的审美观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从美学的相对主义走到了美学上的主观主义,无疑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误区。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他"齐物"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相对主义的破坏,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先生指出"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④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审美创造上看,我们看到的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
简单点。任我行!自由之精神,自由自立之基于何?(自我的)心静悠然之心性,但这却真实的基于自身的实力的基础之上,拥有同样的水平,有的人可以为将相,有的人可以身居世外,如《乱世佳人》中的两们男主人公一般,有同样的见解但却有不一样的人生。
我认为逍遥游说的主要是自由的相对性,比如大鹏展翅100000里,但还要御风飞行。。。。

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哪些曾体现了《庄子》中的精神境界,试?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最好是中国文化概论书中的内容。帮帮忙,先谢了……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古代歌谣”、“古代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组成。其中诗歌和散文部分成就尤其大。
  洪荒远古唱弹歌,小雅国风幽怨多。
  更有离骚无限恨,至今一读泪滂沱。
  二、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主要成就表现在“辞赋”、“散文”、“诗歌”。“乐府民歌”是汉代最具光彩的作品;“汉赋”是两汉的代表性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贡献最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
  《咏史》无文创五言,古诗十九倍新鲜。
  三曹七子存风骨,乐府民歌分外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一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田园山水文学、永明文学、北朝文学以及独立于文人文学之外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异彩分层,各具特色。这一时期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统,丰富了文学修辞技巧;这一时期是五言的繁荣期,七言的产生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
  山水方滋庄老退,渊明高格颂田园。
  左思风力刘琨壮,鲍照悲歌一脉连。
  四、隋唐五代文学
  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唐代文学的象征和骄傲。这一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众多著名诗人。
  李杜双星耀九天,群星璀璨盛空前。
  至今南北东西客,犹唱唐诗三百篇。
  五、宋代文学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精华。这期间出现了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著名诗人、词人。
  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
  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
  六、元代文学
  元代文化学术领域的空气比较自由活跃,元代的戏曲得到大力发展。但,传统诗词散文创作却相当沉寂,相对戏剧而言成就甚微,代表作家及风格可以用四绝概括:
  徒把金戈挽落晖,虞杨范揭占诗魁。
  廉夫特异萨都刺,指点江山振式微。
  七、明代文学
  由于社会原因,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一种极不平衡的现象。诗文逐渐走向衰落,戏剧的发展比较曲折,长篇小说创作出现繁荣的局面。《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长篇小说,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明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一种崭新的风貌。
  八、清代文学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朝代。清代文学领域中最繁荣的是小说。无论是文言短篇小说还是白话章回体小说,都达到了小说史上的新高峰。,出现享誉全球的小说名著《红楼梦》。其次是戏剧文学,出现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等大戏剧家。再次是诗文作品呈现出数量多、流派多的两多现象。

  这基本上是最简单的古代文学概论了,你参考一下
  古代诗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至迟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已基本编定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收入诗歌305篇,内容非常丰富,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具体地说,《诗经》描写了下列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族的历史;二是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反映了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是《楚辞》。主要作者是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屈原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

楚辞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尊为学习的典范。

先秦散文与汉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史官的记录成为史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散文。先秦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种,相传为鲁国左丘明传孔子《春秋》而作。叙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诸侯角逐、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

从春秋末年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士”的阶层兴起、壮大,成为最活跃的社会力量。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展开论辩,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产生了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的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明白,说理深入浅出,有些篇章描写人物对话、举止,相当生动,体现出人物个性。《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

《孟子》是孟珂及其门人所作,其中心内容是宣扬儒家的“仁政”说,抨击暴政,主张“民贵君轻”。他善于运用先纵后擒、引人人毅等论辩技巧来折服论敌,也善于用巧妙确切的比喻、寓言来说理,所以既理直气壮又循循善诱,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庄子》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礼乐制度,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回到清静无为的原始社会去。《庄子》散文具有变幻诡奇、汪洋恣肆的风格特征,在论说时大量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庄子·天下》),即寓言和幻想,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尤其是内篇中《逍遥游》等篇,想像奇特,笔力酣畅,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荀子》和《韩非子》都是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它们中心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荀子》中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警,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它产生于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

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汉初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东汉张衡《归田赋》,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等。另一类则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

西汉中叶,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于是以歌功颂德为目的的大赋应运而生。汉代大赋的代表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大赋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西汉末年的扬雄,其代表作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扬雄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成为后人心目中大赋的典范作家。

汉赋(主要指大赋)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一汉,汉赋的恢宏气度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也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事实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进行整体把握的思维特征。

唐诗宋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诗国中最为辉煌的高峰。

自从汉代以来,五、七言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阶段,随着强盛繁荣的唐代的到来,中国诗歌也进人了巅峰时期,产生了古代文学中最为光辉的唐诗。

唐诗篇什繁富,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堪称古代诗歌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唐诗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盛唐期间唐诗出现了全面繁荣的高潮。由于国家繁荣,社会安定,诗人们可以由多种途径实现人生的追求。诗人们描绘了塞外大漠的奇异风光,塑造了边关健儿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保卫祖国、建立功勋的人生理想。相对而言,边塞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诗歌中的体现就是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追求解放,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的典型体现。

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杜诗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杜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核心精神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从而对后代诗歌的审美趋向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主要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在艺术上则以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为特征。

另一个流派以韩愈为首,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就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诗人艺术个性的独特性而言,中唐诗坛有如百花齐放,比之盛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诗确实是一座光华推魂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瑰丽光辉的闪光点。中华民族为人类文化贡献了如此美丽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骄傲。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到晚唐五代时已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出现了温庭筠、韦庄、李煜、冯延巳等著名词人,但尚未能与五、七言诗相抗衡。

真正成为一代文学之圣,并在古代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交相辉映的是宋代的词。

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后人往往把宋词划分为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两大流派,但事实上这两种词风在宋代并不是始终平分秋色的。

从晚唐以来,词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传统,因而被称为“艳科”。伴随着这种题材走向和轻柔靡曼的音乐,其风格倾向也自然而然地以婉约为主。北宋的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当然词人们在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仍是争奇斗艳、各呈异彩的。李清照与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也分别以清新、清空和深密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婉约词的词风。

到北宋中叶,苏轼首先对革新词风作了巨大贡献。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领域,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且使词的语言风格出现了豪放、高妙、飘逸的新因素。靖康事变发生后,侵略者的金戈铁马使婉约词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也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影响,他们继承、发扬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丰富了豪放风格。从那时起,豪放词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这种局面不但持续到宋亡,而且也成为元、明、清历代词坛的基本格局。

元曲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杂剧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以下五类:一,爱情剧。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二,公案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及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三,水浒剧。,代表作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四,世情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救风尘》、郑廷玉的《看钱奴》、秦简夫的《东堂老》等。五,历史剧。代表作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盾冲突,场面紧凑,高潮迭起。元杂剧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以叙事为主,这就使文学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更直接地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元杂剧的成功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杂剧的作者多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员等,观众更是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它的兴盛意味着文学在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都进一步走向民间。

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璧。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为那个群雄逐鹿的动荡时代提供了全景式的历史图卷,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成为一部形象化的政治、军事教科书,包涵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蕴。

《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的道理,严厉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凶恶,热情歌颂了起义的英雄,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水浒传》所描写的造反是以“忠义”为行动准则的有限度的反抗。所以在《水浒传》中,歌颂反抗与宣扬忠义是并行不停的,这正是传统文化精神两面性的体现。

《西游记》是明代出现的神话小说,它一方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又肯定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这一点与《水浒传》一样,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金瓶梅》是出现于明代后期的世情小说,是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全书旨在暴露世态人情,其主要人物中没有一个是值得肯定的形象。《金瓶梅》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在中国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但是《金瓶梅》虽然暴露了西门庆等人疯狂地追逐财富和情欲的罪恶,却缺乏严肃的批判精神,书中有许多露骨的淫秽描写,格调低下。《金瓶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道德规范彻底崩溃时人们的迷茫,是文化转型前夕的失序社会的艺术体现。

清代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考试制度,讽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林人物的丑态陋行为主要内容,深刻地揭露了官场腐败、社会黑暗以及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儒林外史》以严肃、公正的态度,高度概括的手法,生动冷隽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隐藏在人物言行和社会现象后面的丑恶本质,它的讽刺艺术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古代文学的光辉总结,堪称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的形象。《红楼梦》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的精神,并以审美观点使家庭日常生活升华进人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吴敬梓和曹雪芹都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以艺术家特有的敏锐目光洞察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揭露了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他们是怀着悲凉和惋惜的心情看待这个历史趋势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就是他们为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传统唱的一曲挽歌。两部小说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封建制度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于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文化类型则仅仅提出了朦胧的希望。然而,这种来自传统文化内部的反省意识正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的最初步履,是宣告中国文化即将转型的一线曙光。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经》,与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楚辞》,分别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相映成趣,熠熠生辉。以此为发端,中国文学走过了几千年漫漫征程,铺就了一幅幅雄浑而又婉丽、壮阔而又绵长的历史画卷,傲立于世界文学长廊,令整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为之振奋,也令世界长久侧目。
  
  《诗经》,又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主要是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抒写爱情、反映百姓生活,揭露奴隶主贵族的罪恶,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阶层的消遣,《颂》主要描写祭祀;《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主要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渔父》和《天问》。
  
  先秦文学除《诗经》、《楚辞》独领风骚外,在散文领域成就也十分突出,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诸子散文包括《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抛开思想地位来说,以《庄子》的文学性最强;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传说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编年体方式勾画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冲突,归结于“春秋五霸”,《左传》善于描写战争,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如《曹刿论战》;《战国策》多叙游侠,描绘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纵横捭阖的场面,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归结于“战国七雄”,比较有名的如《唐雎不辱使命》等。
  
  秦汉时期的文学,比较繁荣。李斯的《谏逐客书》层层析理,雄辩有力,是秦时的名篇;而两汉时期更是佳作迭出,政论文、汉赋和乐府诗各具风采,西汉初期的贾谊(前200-前168)、晁错,长于撰写政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贾谊还擅长写汉赋,汉赋的代表作家还有稍后的司马相如和东汉时期的张衡,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两都赋》、《二京赋》等;乐府本是汉廷专设的音乐机构,而实际上的乐府诗多为民间创作,比较有名的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和《十五从军征》;汉朝时期的文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就,便是建安文学和《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指的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王粲等),以曹操(155-220)、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而《古诗十九首》则可以说是古代近体诗的雏形。
  
  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向来比较暗淡,都说这个时期的文学,多为士大夫阶层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之作,堆砌辞藻、沉腐雕琢,内容空洞,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足,该时期大量盛行的骈体文也长期为后世文学评论家所诟病;不过在这个时期还是涌现了一些大家,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365—427)了,他的作品清新自然,天人合一,如《归去来辞》、《居园田居》、《饮酒》等,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之先河。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乃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异彩纷呈,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文学形式大类分为三块——诗歌、散文和传奇。
  
  先说诗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最初的一批代表;紧接着便是盛唐了,顾名思义,盛唐意味着这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而这种强盛,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全方面的意义。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著名的诗派,即“山水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方面,以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晚年的诗作还带有禅味,如《鹿柴》、《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诗除了描绘山水外,很多诗作具有浓郁的农家韵味,如《过故人庄》,世人将他们合称“王孟”;“边塞”方面,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多描写战争和边塞风光,诗里充盈着盛唐气势,代表作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王昌龄甚至被称为“七绝圣手”。这一时期,最为令人骄傲的是,诞生了两位光耀古今的伟大诗人,这便是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鼎盛时代,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豪迈、飘逸、想象奇特,他把汉语言的魅力发挥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无论是山水情趣,还是田园风光,无论是边塞征尘,还是闺中情思,在李白的笔下,总是那么挥洒自如!李白兼长各体,尤以古体和七绝为最,他还善于吸收民歌语言入诗,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客中行》、《早发白帝城》等,世人把李白誉为“诗仙”;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做“诗史”,他深味人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诗作多反映下层人民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最为有名的是“三吏”和“三别”,如《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杜甫擅长写律诗,尤其工于七律,他的代表作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春夜喜雨》等,世人把杜甫誉为“诗圣”。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当属白居易(772-846),他的诗贴近劳动人民,平易浅近,据说“老妪能解”,白居易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还在于,他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和《卖炭翁》等,世人将同时期的元缜和他合称“元白”;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刘禹锡等。晚唐时期的杰出代表是李商隐和杜牧,前者创作了大量的《无题》诗,但有些晦涩难解,后者工于绝句,两人的风格接近,但题材的广泛性显然不及盛唐,而且隐约带有“亡国之音”,这也透视着当时唐朝的气势已渐趋衰微。
  
  唐代另一重要的文学成就,当推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了,韩愈号召要“言之有物”、“唯陈词务去”,打破六朝以来长期泛滥的骈体文,他主张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极大推动了散文的复兴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的代表作有《师说》、《马说》,柳宗元长于写寓言和山水游记,代表作有《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
  
  唐代另一文学成就是传奇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小说创作的渊源,比较有名的如《柳毅传》。
  
  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短暂,朝代更迭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却别具一格,这就是《花间词》的出现。其实,词在唐代已初见雏形,这就是《敦煌曲子词》和李白的《忆秦娥》、白居易的《忆江南》,只是到五代时期才日渐盛行于坊间茶肆,《花间词》的著名代表有晚唐的温庭均、韦庄、冯廷己以及“二李”——南唐中主李景和后主李煜,温庭均的一阕《望江南》写的何等清新婉绵!李后主的艺术才华与他作为帝王的孱弱无能形成何等的反差!
  
  历史的画卷翻至宋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首推词的大量创作。先是继承《花间词》衣钵的婉约词的风靡,最著名的便是柳永,世称柳三变、柳七郎,他的词清新婉丽而又通俗,时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风靡程度,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其后的代表还有周邦彦、秦观、贺铸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1084-1151),他们多通音律,尤其是周邦彦,其词精工典丽,善于长调,代表作有《兰陵王》,秦观的词意韵悠远缠绵,代表作有《满庭芳》、《鹊桥仙》,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清丽自然、音韵和谐,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1037-1101),他以诗为词,打破了婉约词的局限,把词引向了一个更宽广的领域,从此,词不再只是描写儿女情长,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之后的另一位重要词人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南宋时期,他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词的领域,以文为词,达到“无事不入词”的境界,是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青玉案》等;除此之外,两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姜夔、陈同甫、吴文英和张炎等,姜夔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的慢词,最为有名的是《扬州慢》。
  
  宋代文学的另外两大成就是散文和诗,先说散文,著名文学家欧阳修(1007-1172)是北宋文坛领袖,他继承韩柳,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发掘了大量人才,包括“三苏”(苏询、苏轼、苏辙)、梅尧臣、曾巩和王安石(1021-1086)等,北宋时期的散文创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欧阳修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苏轼的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王安石的代表作有《游保禅山记》,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加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再说诗,著名诗人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而最值得一表的是,南宋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陆游创作了近万首诗,是我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著名代表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陆游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范成大、杨万里等。宋诗倾向于说理,成就不及唐代。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话本,继唐传奇之后,也是一大亮点,向小说的面貌进一步靠近。
  
  接踵而至的便是元代文学了,元代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足以与唐诗和宋词媲美的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细分为小令和套数,较之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更加通俗口语化,著名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高祖光和白朴,以关汉卿的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是小令《天静沙•秋思》。
  
  历史的车轮进一步向前推进,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就是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出现,以著名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为代表,《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主要内容是描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全书构画的场面浩大、波澜壮阔,刻画了一系列谋士、将军和王侯形象,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诸葛亮,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近妖”;《水浒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一说是施耐庵(1330-140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故事,刻画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形象,该书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平行铺叙,由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步长篇巨制,宋江最后接受招安的情节,大大削弱了全书的思想性;《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吴承恩(1500——1580),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唐僧师徒西行,一路降妖除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险阻,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四大古典最后一部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1715-1763),生活于清代中期,据说他为创作这部伟大小说,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穷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全书有两大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明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暗线,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腐朽没落的必然命运,《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四大古典,还有一批著名的反映市井生活的市民小说,这就是明代中期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这些小说把笔触伸向生活细节,描绘当时社会的人情物态,栩栩如生,但很多地方充斥着淫秽描写,因此可以说是瑕瑜互现;还有值得一提的,便是清初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描绘了大量带有深厚人情味的狐妖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最后要提到的便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蘖海花》,这些小说均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作为一个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爱好者,不经意之间,我又一次纵览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脉络,不可避免的再一次深深沉醉!

庄子散文的特点,谢谢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风格。
1、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譬喻。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譬喻,也可以容纳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
3、庄子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4、《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5、《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风格。 1、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庄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譬喻。本来战国时代的文章,一般都有这种特点,而《庄子》则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譬喻,也可以容纳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最突出的。 3、庄子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4、《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5、《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