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读后感摘抄

原创美文2022-02-08116举报/反馈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是一本由【英】菲利普·斯蒂尔 著 【德】 / 【德】克里斯蒂安·格莱林根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读后感(一):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吗?

  之前有一句挺火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在很早很早以前,那个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科技发达。如果要去很远的地方,没有飞机,没有汽车。 但是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探险家会去选择去陌生的地方去探险。他们穿越高山,他们趟过沙漠,他们带着那颗勇敢的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的两位作者,[英]菲利普.斯蒂尔 和[德]克里斯蒂安.格莱林根 给我们带来那些探险者的冒险事迹。跟着这本书去穿越时空,去体验探险者惊心动魄的那些冒险之旅吧! 这本书给大家展现出33位探险家远涉重洋,探索地球的征程。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这样说过,只要做一次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你就再也不会在意别人给你设置的限制了。 给我们带来的第1个冒险家,是马可.波罗,现在看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想到某个牌子的火腿肠。但是在1269年,商人马费奥.波罗和尼科洛.布勒完成了在中国的贸易任务回到了威尼斯。 并且在第2年前往中国时,将年轻的马可.波罗一同带着,他们在中国以及更远的地区旅行,拥有了许多非凡的经历。1300年,一本关于旅行经历的书——《马可.波罗行纪》问世。而这本书同样也激发了无数的后人,对遥远东方国度的向往。

  在中国很有名的,那一定是郑和了。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 并且,难以令人想象,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就有317艘船组成。这次远航的目的,也是显示中国当时的国力、财富和影响力。中国的造船水平,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真是太酷了。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环游世界这个事情。可以通过任何方法来进行。可以通过飞机、太阳能飞机,通过国际空间站等等,都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而在1519年,麦哲伦穿越大西洋,前往菲律宾。最终有一艘船成功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环球旅行。 现在像看故事一样,看这些探险家的冒险。而当时他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甚至都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在冒险。 更为优秀的是这本书还通过了AR技术。可以用3D形式,呈现出探险家们的冒险历程。书籍和AR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更加喜欢上这本书的探险之旅。

  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们的天性,真正的失败是根本不去探索。是英国著名探险家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说的。相比较于现在的孩子们的敏感,从这本书里,去体会探险的勇气,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让我们相信,现在拥有的从未有过的便捷,是多么的幸福。当现在轻松就可以旅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探险故事。 那些坚韧的品格和冒险精神,值得孩子们去学习。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读后感(二):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吗?

  之前有一句挺火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在很早很早以前,那个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科技发达。如果要去很远的地方,没有飞机,没有汽车。 但是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探险家会去选择去陌生的地方去探险。他们穿越高山,他们趟过沙漠,他们带着那颗勇敢的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的两位作者,[英]菲利普.斯蒂尔 和[德]克里斯蒂安.格莱林根 给我们带来那些探险者的冒险事迹。跟着这本书去穿越时空,去体验探险者惊心动魄的那些冒险之旅吧! 这本书给大家展现出33位探险家远涉重洋,探索地球的征程。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这样说过,只要做一次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你就再也不会在意别人给你设置的限制了。 给我们带来的第1个冒险家,是马可.波罗,现在看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想到某个牌子的火腿肠。但是在1269年,商人马费奥.波罗和尼科洛.布勒完成了在中国的贸易任务回到了威尼斯。 并且在第2年前往中国时,将年轻的马可.波罗一同带着,他们在中国以及更远的地区旅行,拥有了许多非凡的经历。1300年,一本关于旅行经历的书——《马可.波罗行纪》问世。而这本书同样也激发了无数的后人,对遥远东方国度的向往。

  在中国很有名的,那一定是郑和了。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 并且,难以令人想象,第一次下西洋的规模,就有317艘船组成。这次远航的目的,也是显示中国当时的国力、财富和影响力。中国的造船水平,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真是太酷了。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环游世界这个事情。可以通过任何方法来进行。可以通过飞机、太阳能飞机,通过国际空间站等等,都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而在1519年,麦哲伦穿越大西洋,前往菲律宾。最终有一艘船成功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环球旅行。 现在像看故事一样,看这些探险家的冒险。而当时他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甚至都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在冒险。 更为优秀的是这本书还通过了AR技术。可以用3D形式,呈现出探险家们的冒险历程。书籍和AR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更加喜欢上这本书的探险之旅。

  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们的天性,真正的失败是根本不去探索。是英国著名探险家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说的。相比较于现在的孩子们的敏感,从这本书里,去体会探险的勇气,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让我们相信,现在拥有的从未有过的便捷,是多么的幸福。当现在轻松就可以旅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探险故事。 那些坚韧的品格和冒险精神,值得孩子们去学习。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读后感(三):追寻“活地图”上的探险路线,跨越千百年和探险家们对话

  我想,一定没有谁不曾在小时候幻想、甚至计划过一次“举世无双”的探险之旅,想过穿越高山密林,想过跨过河川海洋,想过在一片神秘而广袤的大陆上艰难跋涉。

  然而所有的幻想仅仅停留在“幻想”,已经很难再有实现的可能,所幸有这样一本书——《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满足了小朋友们关于探险的各种奇思妙想,也圆了我们儿时的那场未完成的探险梦。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是一本可以体验AR动态的“活地图”!探险不再仅仅是存在于故事书中的图画和文字,而是清晰立体地呈现在眼前的探险家们的动态和行踪,他们在探险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轮船、飞机、甚至包括“沙漠之舟”骆驼,都是立体的,可以随意当大和旋转,将航海家们的路线动态还原出来。

  我们仿佛跟随探险家们一起来到未知的海域,踏上陌生的大陆,翱翔于广阔的天空,进行着那些惊险刺激、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互动感和参与感爆棚!
m.taiks.com

  书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探险家的名字,比如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也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全新”传奇,在这些探险之旅中,我们认识了遥远的欧洲大陆,揭秘热情南美洲的神秘,克服南北极的严寒,一步一步完整认识了我们生存的这个蔚蓝星球。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小郑和造船》,我们读到了勇于实践的品质,学会了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如果说儿时的那篇《小郑和造船》是梦的起始,那么我们在这本《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中看到的,就是梦的远航。

  郑和作为中国下西洋船队的首领,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在东南亚海域战胜了海盗,穿越了印度洋又到达了非洲,郑和船队的远航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他的船队不仅船的数量巨大,而且体型巨大,船身最长可达140米,几乎是哥伦布航行时所乘船只的5倍大小,一艘“郑和宝船”可以容纳多达27800人,书中用了这样一个影响的比喻:哥伦布航行时所乘的船只,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

  郑和带领着他的船队跨越了半个地球,这无论在当时的时代里,还是在科技、航海都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当中,都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

  除了这些为了求知、探险、贸易等积极的目的而进行的航海活动,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与征服、掠夺、战争相关的探险,譬如从15世纪开始对于非洲大陆的探险过程中,就伴随着许许多多惨无人道的血泪故事,奴隶贩子和殖民者们跟随着探险家的脚步踏上那片炙热的土地,却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进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

  书中介绍了许多探险家们的动人故事,海因里希·巴尔特在穿越撒哈拉沙漠时为了不被渴死一度喝过自己的血液;大卫·利文斯通曾被狮子袭击,他希望通过传教去改变非洲大陆,而不是通过殖民运动,在目睹一场残忍的奴隶大屠杀之后,大卫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威廉·沃尔特·赫伯特凭借强大的忍耐力和持久力,带领他的船队成为第一支在陆地上通过步行和驾雪橇去北极探险的队伍……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探险家们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和勇于探索的传奇故事,更读到了爱好和平、保护地球的重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冒失冒进、用于探索未知领域而不强行占有的正确价值观。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读后感(四):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他们需要知道的伟大探险故事

  如果一个孩子不具备探险精神,那么他就没有机会了解这个世界。在一次次冲破自我界限和认知之后,他们学会了吃饭、走路、说话,开始试着离开亲人的怀抱,在原本陌生的群体里建立自己的影响。

  ‘

  一个人的成长,本身就是某种探险。

  《那些重要的探险之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探险书,里面记录了33位探险家的故事,书中沿着马可·波罗、斐迪南·麦哲伦、郑和等人的足迹,了解在历史的时光里散落的探险故事。

  每个人对于探险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些人将超出日常的行为统统认定为探险,有些人则认为做一些其他人不敢去做的事情才叫探险。

  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认为,探险的意义在于突破常规的限定,他说:“只要做一次别人认为你做不到的事,你就再也不会在意别人给你设置的限制了。”在一次一次的挑战之下,自我可以达到新的高度,登上心中的珠穆拉玛。

  另一位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则说:“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们的天性。真正的失败是根本不去探索。”每个人都曾在孩提时将这种天性发挥的淋漓尽致,直到到达一个足以令自己满意的界限后,才开始戴上习惯的枷锁,之后在未知世界面前驻足。

  总有一些探险家的足迹,值得让全人类铭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堪称伟大。

  这些人中,有旅行家、商人、飞行员、航海家、士兵、博物学家、科学家……

  “探险”常常与“惊险”绑定,在踏上未知旅程之后,也意味着要随时准备好去面对突发的状况和危险。

  探险中公认的危险之地恐怕就是南极和北极了了,这两个地方在今天对于人类来说,依旧充满了凶险,那里有无数的冰川,还有处在活跃期的火山。

  在1903年,极地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穿越了迷宫般的北极岛屿,并在1912年到达了地球上最荒芜的南极。尽管对于这样一个丰富经验的人,依旧无法保证可以驾驭极地探险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在1928年的一次援救任务中,罗阿尔德在这片冰川上失踪了。

  除了极地探险,环球飞行也是危险系数很高的探险方式。

  美国飞行员威力·波斯特不仅沉迷于环球航行,还发明了加压飞行服,并且因为环球飞行的成功被世人所知。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因为使用了一架用旧飞机零部件组装而成的飞机,导致飞机在起飞时坠毁。

  不管探险之路如何险象环生,总有探险家可以凯旋而归,并且在旅途中妙趣横生。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在1799年,与法国植物学家埃梅·邦普兰一起到美洲新大陆进行科学探险。他们俩一起穿越高山和丛林,乘坐皮划艇漂流在热带河流之上,在一万余千米的旅行途中研究了地质学、矿物学、动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

  在关于探险的那些伟大故事中,不只有男性的足迹,女性也曾经创造过辉煌。

  埃及历史上的第二位女法老哈特舍普苏,曾经派遣船队前望彭特地区探险。在达尔巴赫里神庙之中的石刻上,记录着这段探险事件。这次的探险不仅仅带回了珍贵的活体植物和动物,还为埃及带来了乳香和药树。

  郑和的探险旅程也收录在了这本书中,对于这次远航,书中这样评价:“中国的造船水平,曾领先世界1000多年。中国最先使用方向舵代替船桨控制方向,并率先使用多桅杆和防水隔板。所有这些发明以及一部分中国地图,最终都被欧洲人拿去消防。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地理大发现’时代很有可能还未开始。”

  即使在当今时代,探险依旧是一项奢侈的活动。大多数人只有机会在生活和工作之余,带着孩子进行一场亲子旅行。大多数孩子可以进行的探险活动,都是在家庭、学校和公园中进行的。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需要让孩子记住那些伟大的探险人物和故事,让他们了解在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心中的梦想之光不灭,在遭遇暗夜之时才不会迷茫与失落。

踩一下  ()  顶一下